市场人士指出,消费预期的回暖需要政策的引导,预计年底前促消费政策措施有望加码,助力消费者尽快恢复信心。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指出,12月政治局会议提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一定要补消费的“短板”,虽然疫情政策大幅优化将带来利好,但尚不足以弥补消费的缺口,预计可能通过普惠性的消费刺激来弥补剩下的缺口,中央主导的数字消费券可期。
消费券刺激的力度有多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此前以消费券为主要形式的补贴政策倡导与落地多以地方为主。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14个省市均推出了消费券或消费补贴,其中上海先后三次推出了共计10亿元的一般性消费券,宁波和青岛紧随其后,分别为4.5亿元和2.67亿元。
从消费券的形式来看,包含一般性消费券、餐饮消费券、绿色节能消费券、汽车消费券、现金消费券、体育消费券、数字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旅游消费券和加油券等。
从地方政府刺激消费的领域来看,刺激对象集中在汽车、家电、家具。从产业政策维度,刺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集中于新能源汽车等有限行业,并且对于生产端的刺激力度更大。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陶川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消费券比现金补贴对于财政支出的要求更低,但对消费的刺激却更有效(刺激乘数更高):一方面,现金补贴可能被用作储蓄,而非消费而消费券不能被“储蓄”,对消费有直接刺激作用。
另一方面,消费券更具备灵活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消费券的支付设计(例如限制支付门类、调整抵扣比例等),带动额外消费,并引导消费刺激更多流入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行业。
不过,尽管今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消费刺激政策,形式多为发放消费券,但从结果来看,对于消费刺激力度有限,难以形成合力,消费者预期迟迟没有得到提振。
市场人士分析称,预发消费券,尤其是通用类现金券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利于结构性需求释放,但长时间的补贴活动可能会导致疲态化,消费热情难以保持。预计后续补贴活动仍将不定期进行,补贴形式也将更加便捷,受益品类将逐渐拓宽。
消费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何?
国家信息中心此前报告指出,发放消费券是政府短期刺激消费的可选政策工具。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当经济不景气导致私人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以增加购买力,达到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消费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为扩大效应和乘数效应,即通过发放消费券增加居民收入和提振消费者信心,带动居民额外消费增加,使全社会消费支出规模扩大。而消费的扩大又通过刺激产品销售使企业加大投资,从而实现经济比消费更大幅度的增长。
报告认为,从短期看,消费券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较为显著。从各国和国内的实践看,由于可以替代现金使用,而且使用期限较短,消费券短期内的集中使用对当时的消费和经济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刺激作用。
但长期看,消费券对维持消费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尽管消费券的使用短期内能有效提振经济,由于消费的提高多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消费环境和习惯等长期因素的制约,如果不配合其他举措,单凭消费券难以对消费和经济起到持续性的刺激作用,而且消费券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报告进一步指出,发放消费券是短期应急措施,而持续稳定地增加消费,需要更多制度层面的改革,持久性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预期信心的提升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直接动力。
消费复苏进程如何?
对于后续国内消费复苏的进程,南华期货宏观分析师戴朝盛指出,防疫措施的优化有助于消费场景硬约束的打开,只是软约束能否同步迅速打开,市场仍有不同看法。
根据已开放国家经验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软约束相对较少,经济活动基本能在政策放开后立即加速,但东亚国家则不然。
以韩国为例,韩国从2022年1月开始防疫政策有所转向。3月开始防疫严格指数大幅下滑,4月开始正式全面解除限制措施,并将新冠的传染病等级从最高的甲类下调至乙类。
从消费数据来看,从2月至7月,韩国零售销售指数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此后尽管疫情和防疫措施均有改善,但消费依然下滑,直到今年8月,尽管疫情再次反弹,但零售销售指数却逆势上升,从转向到消费好转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从正式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到消费好转则为4个月。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3月开始有迹象要放开,但真正大规模解除措施发生在4月。从消费数据来看,新加坡4月零售销售就开始回升,5月再次上升。
从餐饮服务指数来看也是如此。由于新加坡较高的疫苗覆盖率和完善的医疗体系,从转向到消费好转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因此,新加坡从正式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到消费好转则几乎没有时滞。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认为,放松初期国内消费者很可能会有一段“观察期”,此间线下消费或仍疲软,但这一过程不会太久,消费场景恢复持续性或好于欧美、恢复速度或快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