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波银行另类零售转型:消费贷款占比下降,但最新不良率仅为0.79%
最近宁波银行(002142。SZ)披露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
这是一份“意外”的财报:截至今年3月31日,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26亿元,同比增长21.80%;实现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18.32%;不良贷款率为0.79%,与去年底持平。
上述突出表现支撑了宁波银行股价近期的持续上涨。自4月19日以来,该行股价上涨了10.46%,而沪深300指数仅上涨了2.24%。
回顾宁波银行近几年的成长轨迹,或许可以为零售转型中的中小银行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本。
贷款规模猛增,不良率却稳定
对于银行业来说,近几年最头疼的就是净息差收窄。
优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2021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2%,同比下降4个基点。
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同期净息差为2.55%,同比增长46.55%。
疫情下,宁波银行如何实现净息差逆势上升?
答案是扩大生息资产规模,调整贷款结构,发展零售业务。
财务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1年,宁波银行每年第一季度各类贷款余额分别为4445.56亿元、5850.74亿元和7364.72亿元,三年增长65.66%。
同期,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从2019年的1310.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61.68亿元,三年增长118.42%;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也从2018年的31.95%上升到2020年的38.05%。
一般来说,银行在扩大放贷规模的时候,客户必然会下沉。起初,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的不良率可能会上升。
令人惊讶的是,宁波银行在扩张的同时还能保持不良率基本稳定。2019年一季度末、2020年一季度末和2021年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8%、0.78%和0.79%。
宁波银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在第一季度报告中,该行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在2020年度报告中,宁波银行确实提到了该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公司坚持“风险控制即降低成本”的风险理念,以保持风险底线为最根本的经营目标,不断完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预警、贷后回访、行业调研、产业链调研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不断显现,风险管控良好,使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
这与监管要求“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应建立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努力并没有坚持个人消费贷款。
如上图所示,2018-2020年,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从26.80%下降到25.94%,而个人业务贷款占比从4.86%上升到8.73%,抵押贷款占比从0.29%上升到3.38%。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到现在,恰好是P2P爆发、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长期借贷问题突出的时期。前期过度发放消费贷款的银行多多少少受到了这一时期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打击,宁波银行及时微调了零售业务内部结构,也有助于稳定银行不良贷款率。
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呼吁“零售转型”。如今,就连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也在努力零售。然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努力零售的同时,他们可以抵御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