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MF:全球通胀担忧正在加剧,经济复苏应该被分类和对冲
CMF:全球通胀担忧正在加剧,经济复苏应该被分类和对冲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了个好头,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樊志勇发现,随着美国等国大幅“放水”,国际通胀预期逐渐上升。
目前,美国、法国、德国等几个主要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为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整发出了信号,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和更大的影响。
“第一季度,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有所下降。特别是煤炭、水泥等价格暴涨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是很高,但是价格暴涨,说明涨价基本都是进口,而不是因为内需大幅增加。这个要警惕。”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朱宝良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院和中国程心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每月CMF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会议上说.
“实施‘30’战略叠加进口通胀将带来严重的内外部成本冲击。如何对冲这种成本冲击,尤其是当前需求不足和叠加成本冲击的压力,不仅需要简单的总量政策,还需要分类对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也表示。
警惕通胀
从数据来看,目前中国整体消费价格指数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这与食用猪肉价格下降密切相关,但商品价格上涨导致PPI大幅上升。
由于美国和欧洲非常强有力的刺激计划,全球大宗商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迅速上涨。美国涨幅相对较高,同比达到2.6%;欧洲相对较低,德国1.7%,法国1.1%。与历史情况相比,今年年初和去年年底的CPI仍然达到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水平。
美国财政赤字是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最近的一个案例是3月11日,拜登签署了1.9万亿纾困计划,对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美国短期内的经济复苏起到了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美国财政赤字、资产泡沫和全球流动性过剩,这些问题以后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
因此,美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这将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当美国等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收缩时,金融泡沫可能迅速消退,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可能直接受到影响。
“现在国际形势面临财政政策货币化的外部影响,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院TF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说。
然而,朱宝良认为,即使美国经济强劲反弹,全球经济在疫情后遭遇新一轮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收入差距,这一基本趋势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今年2月以来,五年通胀预期已经超过十年通胀预期,说明市场上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仍然集中在中短期,长期通胀预期仍然稳定,不需要过多担心通胀。
“海外通胀迅速上升,预期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复苏缓慢,需求方复苏迅速。这种涨价是短期内供不应求造成的。
一个新的问题是,由于这一流行病的影响不均衡,发达国家复苏较快,而新兴市场国家复苏较慢。这也是疫情后全球市场格局的一大变化,是对中国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收紧短期流动性,中长期保持宽松。然而,为了应对潜在的金融资产泡沫和外国商品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进行一些微调。
比如财政政策相对宽松,杠杆率可能会随着经济复苏而逐渐调整。今年,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保持了正增长,尤其是财政收入。
同时,预算赤字虽然略低于2020年,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总体而言,今年年初国债保持了相对较低的稳定利率。然而,在经济复苏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有必要警惕政府债务过度上升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未来杠杆率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能会有所调整,尤其是一些部门,可能会从快速上升逐步调整到稳定的杠杆率。
对于货币政策,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宏观审慎。尤其是在外部全球通胀泡沫的冲击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更有必要提前做好规划,同时关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范志勇建议,财政政策要加强对企业的精准扶贫,尽量避免过去的漫灌财政支出。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合作,以去年签署的一系列开放文件为契机,推动中国双循环迈上新台阶。
美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会从过去特朗普时代的超常态过渡到目前美国提出的可控可持续遏制竞争战略的新常态状态中,这种新常态状态到底对我们的贸易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压力,对于我们‘十四五’实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些都要应该有前瞻性的安排。”刘元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