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修复调整还是范式转换,货币政策应该做出什么选择?
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和高资产价格的现象仍在继续。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修复调整还是范式转换?
4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院和中国程心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一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论坛发表了《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
报告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2008年之前货币政策理论上有哪些共识;第二,这些共识在2008年后面临哪些挑战?货币政策实践和理论有哪些反应?第三,中国的经验如何证实或结合上述理论?
针对这三个问题,报告认为: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遇到了空间不足的问题,但货币政策框架足够灵活和包容;预计管理层和央行沟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此外,要加强非线性金融风险管控与财政政策的整合。货币政策更符合当前的货币政策理论,但必须加快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货币政策有两个需要澄清:缓解经济过度下行压力和保持经济稳定运行。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收入群体;量化宽松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大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上涨并不等于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价格又涨又跌,或者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时,泡沫又出现又破裂,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有多大?
张斌认为,疫情后美股的崩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金融运行将很快恢复。关键是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股权投资,买方只对资产价格下跌负责,不会危及金融体系。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是什么?
张斌建议,低利率可以使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强劲,以这种方式刺激总需求,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目前,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250万亿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一点点降息,会大大改善企业和家庭的利息支出压力。
“既然财政方面做了减法,那么从维持平衡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就要做一点加法,或者至少要主动一点。”张斌说。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吴歌认为,全球货币政策或货币问题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人区,这一问题的现状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有的国家零利率,负利率。最近,美联储也开始修改规则。比如美联储认为通货膨胀率不应该限制在2%,可以在2%左右,中长期可以达到。然而,从短期来看,这种制度变革有力地支撑了今年以来全球再通胀的预期。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国债的十年期收益率像火箭一样上涨,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在最近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了“跨周期调整”。吴歌认为,在反周期之外进一步应用跨周期思维符合经济的实际运行。上一期的投资是需求,下一期才是。可能成为产能供给;而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供给可能会促进新的投资。
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修复调整还是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如果从盯住CPI改为盯住名义GDP增长率,或者盯住CPI资产价格,或者盯住平均通胀率,那只会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修补和调整,但MMT(现代货币理论)有一定的范式转变。
张明认为,货币政策范式转变还是要谨慎谈的,更有可能在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进行修补和调整。
此外,张明还表示,次贷危机后,他依靠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度过了危机,没有经历深刻的调整。高政府债务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