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
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微观基础和运行框架,是巩固和加强实体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具有长远、基础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至少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产业创新,关键是突破技术可能卡在脖子上的关键领域;二是可以控制工业安全,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三是行业间联系紧密,能在关键时刻达到大致均衡的供需,又不失链条;第四,区域间产业协同,实现有序的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第五,产业组织敏感灵活,能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变动;第六,产业链治理的现代性,重点是建立一个“链主”和“链长”可以并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
虽然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最完整的工业品类体系,但与需要构建这些标准的产业链供应链相比,无疑还有许多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总体而言,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应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攻击的重点。
以我为主构建产业链供应链
建立一个不受外部威胁和控制,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这种产业链供应链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全球分工合作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价值链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核心技术环节和增值环节。也就是说,要构建一个以我为主体,不受外部威胁和控制,在价值链分工中获得更大利益的产业链供应链。第二,当遇到各种内外部突发冲击时,关键时刻不能断链,即能在关键时刻自我循环,保证极端情况下的经济运行。这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和优势之一,即产业链和供应链具有抗干扰和抗冲击的稳定性。第三,重要的产品和供应链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工业备份系统,并利用这一系统成本对冲各种危机影响。四是打造一些“杀手级”技术,对产业链人为断供具有较强的反制和威慑能力,是防范产业链武器化和政治化最可信的承诺。
在产业链上游打造一批“隐形冠军”
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要鼓励各种“隐形冠军”大量涌现,突破世界单打冠军稀缺的发展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工业基础改造工程,夯实基础构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具体要求。这相当于造就了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流程、环节、产品的隐形冠军。这些产业基地再造项目一般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间环节,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长期密集投入的领域。与其他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隐形冠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但专注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工业技术大多在这些基础领域和环节,这也是中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显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克服发展中的浮躁现象,鼓励企业长期专注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细分,不盲目投资建设,不从事无重点的无关多元化,不被虚拟经济的利润所诱惑,坚持几十年几代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
批量出现“隐形冠军”企业,与全社会持续稳定的创新文化和经营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种鼓励实验、容忍错误的创新文化,一种让实体经济中依赖创新的企业赚取更多利润的商业环境,是批量出现“隐形冠军”企业的前提和基础。
构建以培育“链主”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结构
在全球价值链两端,要大力培养具有市场或技术控制能力的“链主”,突破治理结构中话语权缺失的困境。
产业链或价值链由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大买家或处于技术大师地位的生产者主导。其中,生产者主导型价值链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中心,协调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形成全球供应链中的垂直分工体系。生物医药、飞机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这一类,其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掌握关键技术和研发能力上,这些龙头企业还负责制定和监督规则和标准的实施,最终获得产业链中的大部分价值。
市场化价值链是指具有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承包来组织跨国流通网络。这个价值链指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玩具、陶瓷等。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设计和营销上,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品牌设计和营销阶段。
因此,“链主”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随着国家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长期竞争演变和积累的过程。构建以“链主”培育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结构,是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拥有话语权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中长期缺乏话语权的困境,中国必须在产业政策上采取积极行动,如以新的全国性体系突破某些产业环节的技术壁垒,鼓励价值链中的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进行并购。
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协调发展机制
在产业要素结构上,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谐协调发展机制,突破“几皮”分割现象。
要素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和谐”。要点如下:第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和谐发展需要摆脱“两张皮”的脱节状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第二,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和谐发展要求金融不应该是自我循环的,而应该以创造社会的真正财富为目标,以实体经济为重点,为实体经济服务。此外,应该利用产业政策来确保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甚至更高的报酬,而不是允许金融垄断
要把最合适的要素配置在最有效率的位置,实现和谐协调发展,就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增长和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结构性失衡主要是由于要素市场化推进不足,特别是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和先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直接导致要素市场化流动不足、配置效率低下、功能不足等低质量发展的后果。商品市场化程度与要素市场化程度差距巨大,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潜在空间和动力。
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全球产业链集群
在空间布局上,要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全球产业链集群,突破分散治理模式,强调合作共赢。
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发展,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要求。目前全球产业链正朝着两个方向演进:一是纵向上,原本以流程和环节为目标的垂直分工和外包体系,现在可能会部分承包回跨国企业;第二,横向分工趋向于区域集聚,即原本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的流程和环节,现在都收缩到发达国家或周边地区进行集中、集中生产。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集中的全球产业链集群。这些都意味着,过去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未来几年将经历规模缩小、范围缩小、形式改变,这意味着未来全球产业竞争将从世界工厂争夺跨国公司订单的产品内分工模式转变为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环境氛围,将挑战中国以往的“双重嵌入”竞争模式,即激烈争夺中国企业加入本地制造集群、产业集群、拥抱全球价值链整体形成的低附加值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区域化国家战略,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地方分权、盲目竞争的治理模式,鼓励以市场为基础的高质量综合开发,强调区域内地方政府通过协商合作治理、共赢。这将有助于增强中国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作者是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兼所长)
作者:刘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