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苏云:抓住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机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金融中心的共存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新的机遇。
“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是多个中心的结合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城市,这使得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不同的地位、内涵和建设路径。”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苏云出席“影响中国”时代峰会2021,并发表上述讲话。
苏云指出,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香港和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以香港为基础,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适应全球金融业的空间演变,将推动中国金融业“一中心一枢纽”格局的形成。
苏云表示,加快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顺畅流通、促进创新、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包容差异,守正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国两制、三种货币”的特殊情况,经济金融交往复杂多样。
苏云表示,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从根本上说需要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整体规划。
从金融供给和物质需求来看,大湾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珠三角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苏云建议,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要坚持金融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主线,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积极扩大内需,提高金融供给与物质需求的适应性,防止金融内部循环由现实走向空洞。
在金融科技进步的指引下,大湾区出现了各种新的金融模式和形式。苏云认为,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应拥抱金融科技革命,推动传统金融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坚持创新,规范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私募股权等特色金融,加强金融供给体系创新。
由于大湾区存在在岸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法律、货币和金融体系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苏云表示,要充分利用互联互通思维,包容制度差异,利用差异促进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双循环。
从多个金融中心的关系来看,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港、广、深等多个核心城市。苏云指出,由于金融资源的稀缺性、金融总部、金融市场和金融设施的局限性,客观上存在城市间的竞争。金融机构要推进适度金融一体化,通过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优化金融空间布局,打破小循环,融入大循环,维护统一的国内市场。
此外,大湾区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机构跨境监管套利和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客观存在。苏云认为,金融机构应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把握金融开放创新与风险的关系,稳步推进多种。
在创新资本枢纽方面,苏云表示,目前,大湾区已经初步建立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资本市场已经有效支撑了新经济。下一步是构建适应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加强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支持,形成不同需求、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差异化支持路径,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希望大湾区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科技金融特许经营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和评估模式,优化内部评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在绿色金融枢纽方面,苏云认为,大湾区应重点推进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下一步是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引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引导绿色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他希望大湾区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峰值和碳中和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提升气候风险管理水平。
就人民币资产配置枢纽而言,人民币目前已成为大湾区最大的结算货币。苏云指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人民币使用相关制度,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拓宽人民币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港澳市场潜力,促进大湾区本币与外币良性互动。希望大湾区金融机构积极推广人民币,提供更高效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币使用和离岸清算效率。
苏云指出,大湾区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的金融开放。希望大湾区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银行间联动关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探索人员、资金、数据、产品的统一互认,参与大湾区相关金融标准的建设,推动形成一批技术和业务创新的大湾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