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准入,推动市场主体登记更便利。提高登记效率,推动市场主体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实施“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并联审批融合服务模式, 倡导“网上办”“掌上办”,登记网上办理和全程电子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优化服务举措,牵头推动多部门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记录查询“即时办”、所有事项“简便办”。落实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促成新发地、零碳产业园等重点企业登记不受疫情影响,高效准入;持续拓展电子证照应用,促进政务服务质效提升。积极推动“跨省通办”,市场主体登记、特种设备登记许可等13项登记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落实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实名登记制度,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登记便利度,降低制度性登记成本。
促准营,厚植市场主体成长新沃土。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 “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 “两个清单”,取消、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审批事项32项,优化审批服务67项;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类证照 “多证合一”到营业执照,减少办理环节,推动登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贯彻《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将个人独资企业、有限公司、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6类企业登记权限下放县区一级,实现“就近办理”要求,压实属地管理责任。
降门槛,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增动能。“一压两减”,优化企业登记流程。以登记时限、登记环节、全程电子化率等为工作方向,以压时间、减环节、减材料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压减登记材料,采取“即来即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工作方式,将企业登记注册和食品生产许可时间压缩至1.5个和10个工作日内,药品经营许可审批时限压减近50%;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降低门槛,优化企业登记环境。一是助力拓展生产经营,对公司制企业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实行“一照多址”直接办理。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自主申报的住所(经营场所)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作出承诺,则无需提交房屋权属证明和房屋租赁协议等其他证明材料。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
畅退出,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增活力。推行市场主体歇业备案制度,切实降低经营困难市场主体的维持成本。优化企业注销流程,实现全程电子化系统内一站式完成清税信息核验、公告发布、注销填报、公示期满自动提交审核。进一步简化企业简易注销公示期限,将公告时间由45天(自然日)压缩为20天(自然日)。全面建立简易注销登记容错机制,对受疫情影响等允许容缺办理和延期办理注销登记。积极探索将简易注销适用范围拓展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以外,无债权债务的所有市场主体。
破瓶颈,助企纾困解难促发展。为了破解疫情影响、宏观经济波动、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一是治理涉企收费。推进全市涉企收费26个成员单位多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的建立,查处擅自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等9种涉企收费违法行为和物业管理价格、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等7项民生领域价格违法行为,确保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清退转供电收费、天然气接口收费等违规收费148.39万元。二是强化信用修复,累计修复1.59万余条失信市场主体信息,为企业提供了容错纠错的机会,先行推进2.53万家企业形成全景多维“信用画像”,纳入分级分类监管范畴,构建市场监管无处不在,服务发展无微不至,信用监督无事不扰低干预、高效能,精准靶向监管机制。三是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对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不予处罚和免予处罚“两张清单”,减轻了企业负担。审慎包容、柔性执法,让市场主体感受“有温度的监管”,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出台《助企纾困稳企12条措施》,推出信用修复、轻微免罚、公平审查、治理收费、延长许可、“歇业”备案、拓展融资、支持品牌、加大执法、畅通投诉等12个方面政策措施,让每一名从业者挺得住、活得好、能成长。五是疏通融资渠道。发挥股权出质登记职能,优化出质登记流程,采取股权登记“视频资料+授权委托+视频电话”等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认可的意愿比对方式,完成股权出质登记35笔,出质企业13家,出质股权总额8.599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