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生开新局,减轻企业负担,让市场在保障就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经济稳定来恢复增长将推动更多就业,而更多就业将促进经济稳定。”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们也很清楚,就业还是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继续保护市场。保障就业的主体。”
保护就业必须从保护企业入手,保护企业就是保护增长。这一政策逻辑表明,就业、企业、市场和增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增加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总理甚至表示了“希望在实际执行中能更高”的期望。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从保持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到深化改革,市场主体的活力将得到激发;从培育和扩大新动能到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一系列以就业为第一要务的任务已经明确部署。在各方政策聚集在一起提高效率、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将为中国经济应对2021年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更大的回旋余地。
兑现全年就业目标游刃有余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本,创造财富之源。2020年,唯一量化为“城镇新增就业900多万人”的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过预期,创造了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2.3%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巨大弹性。
2021年,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重要的一年,年度发展目标关系到十四五计划的开局,更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改善。其中,就业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增加1100多万个城市就业岗位的目标是可以预期的。相反,全年实现GDP 6%以上的目标,一般低于8%社会机构的增长预期。”国家发改委土地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土地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了给宏观经济预留更多的回旋余地。“其实6%以上的增长足以支撑1100万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的部署和落地的有效性。”
在黄看来,持续扩张带来的就业压力是决策层不断提高就业优先级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909万高校毕业生将进行创新。此外,我们必须确保复员士兵和移徙工人的就业。「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优先就业的政策显然令市民放心。」根据黄征的理论,通过保护市场主体来保护就业的政策逻辑也将寻求正增长并增强对市场的信心。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我们将继续优化和实施减税政策。重申各地要及时出台减税政策,确保市场主体享受。此外,我们将继续对努力稳定现有岗位和减少裁员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其中包括新经济条件下的灵活就业
“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确保企业有更多的生存能力和条件,刺激消费保障民生,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大型项目的推进,市场活力进一步活跃,市场活动得到改善,市场得到促进。释放自身的活力。”王浩表示,展望2021年的市场表现,围绕就业目标部署和推进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确保目标轻松实现。
苦练内功积极应对潜在挑战
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确保企业生存的努力离不开基本面的稳定和改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虽然作为“十四五”计划的第一年,有许多支持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随着疫苗在新冠肺炎的逐步推广和上市,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发展的上升趋势对外资的吸引,这些都不应该改变对2021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清晰认识。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然是最大的挑战之一。黄认为,虽然国内形势持续好转,但疫情影响是全球性的,外部防控形势不应盲目乐观,应考虑由此对国际贸易和供应链造成的影响。
其次,国际环境变化对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境的不断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在加剧影响企业生存以及产业链在全球范围重新布局的潜在可能。实际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早已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部署。“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已成为对内恢复发展经济、对外确保经济主权的核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
黄征学认为,核心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但其本身也酝酿了巨大的产业机遇。同时,客观上也为国内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尽早掌握核心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际上,去年以来,产业层面已经彰显了企业迎难而上的成果。汪浩介绍,去年的规模工业增加值中,涵盖新能源、微型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相较于传统工业增长更加积极和正面的表现。
“受制于国际环境变化对产业链冲击的影响,企业应对有被动成分存在,但主动而为更显重要。”汪浩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是对我国国内产业及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对尽可能减少受到外部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因此,苦练内功,积极应对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