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9月3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2020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9.4%,比上年末提高23.5个百分点。部门方面,企业部门为161.2%,比上年末提高9.1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占比72.5%,比上年末提高7.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占比45.7%,比上年末提高7.1个百分点。
报告对中国的债务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既分析了整体债务状况,也分析了结构性债务状况。总的来说,中国的债务规模在增加,宏观杠杆率在提高,但比欧美发达国家要慢得多。同期美国为296.1%,日本为418.9%,分别比上年末上升42.8和40.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同期中国26.6个百分点(BIS口径)的增幅。因此,中国的债务控制和管理相对较好,效果相对明显。
根据一些标准,前几年引起广泛关注和担忧的家庭部门债务的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7.4%的增速仅比2008-2019年年均增速高3.1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受控。特别是宏观杠杆率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不愿意负债,不愿意负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敢负债。一方面,负债丢脸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普通居民的眼中依然突出,他们宁愿过艰苦的生活,也不愿意用负债来改善;另一方面,顾虑很多,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我担心一旦负债后急需用钱,比如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这些费用会因为手头没钱而受到影响,怕借别人的钱丢脸。所以,如果你听到哪一个有债务,特别是债务多,别人就会嘲笑,看不起,尤其是这个一家之主,会被认为没有出息,觉得自己只知道花钱,却不知道怎么挣钱,怎么存钱,怎么存钱。正因如此,在银行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始终是最耀眼的,是银行生存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一。
然而,近年来,居民负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前两年,居民贷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曾有一段时间,银行新增贷款以居民贷款为主,新增贷款80%以上来自居民个人贷款,个别月份出现了新增贷款100%来自居民个人贷款的现象。这是意想不到的,令人担忧的,充满风险的。
对于居民负债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贷款本身,而是来自居民的心理。居民的心理恐慌和恐惧一旦被债务引发,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带来相对较大的影响,进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债务违约风险。因为居民个人贷款的构成过于单一,即抵押、住房贷款成为居民负债的主体,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可以说是整体。根据一家机构的调查,大约75%的家庭财产是房地产。房产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如此之高,也说明住房负债在家庭负债中的比重相当大。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房价问题。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家庭债务的稳定性可能勉强维持,已经买房的居民心理可能保持稳定。如果房价下跌,家庭债务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即房价下跌越大,债务风险越大,稳定性越差。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房价稳定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房价既不会持续上涨,也不会持续下跌,尤其是大幅下跌。
为什么居民部门债务能够得到有效抑制,杠杆率上升速度放缓,宏观杠杆率增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小?根本原因是在调控政策和“房住不炒”定位的影响下,房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居民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减弱,负债买房的内在动力减弱,债务增长的矛盾得到很好的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依靠政策抑制居民负债增加的效果有限,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确保居民债务不会继续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大力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主动权必须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租房在居民住房构成中的比例超过60%,那么居民负债将得到更有效的抑制。居民债务中,租金贷款的比例要提高,房贷的比例不要那么高。如果能够通过发展住房租赁业务,将居民的住房贷款减少一半,不仅会大大降低居民的负债规模,而且在消费的其他方面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最大限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让新市民、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充分享受到保障性租赁住房带来的实惠,切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