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告:劳动力市场正在回升,但教育错配率高
近日,以“双循环新发展模式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2020-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报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研究院举行。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0-2021)》显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复苏,中国找工作的劳动者存在较高的教育错配率。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全国新增就业岗位总数达到1099万个,全年任务目标完成122.1%。最高同比降幅从2月份的最高点37.93%逐渐收窄至14.07%,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截止到11月,按照征人比例,今年全国的征人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第三季度达到最高点1.4。报告称,这主要是因为需求和求职者同时下降,而求职者下降更快。
全国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2月降至最低点40.2小时,6月恢复正常水平,11月为46.9小时,同比增长0.2小时。2020年第三季度,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7952亿人,同比下降2.1%。但疫情过后,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恢复良好,第三季度达到4035元,同比增长2.1%。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的错配率。报告显示,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教育水平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率为39.70%,过度教育的发生率为24.40%,教育不足的发生率为35.90%,不匹配程度突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不到10%的教育错配率相比,这个数字在我国错配发生率较高,错配程度突出。
从对工资的影响来看,教育不足对工资的影响是显著正的,而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是显著负的,说明劳动力市场对教育过度有一定的惩罚作用,而教育不足有一定的工资溢价效应。
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在同等教育水平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的工资低于刚刚匹配的工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的工资高于刚刚匹配的工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对教育过度有一定的惩罚,但对教育不足有一定的工资溢价。就性别而言,这种教育不匹配效应对女性工作者非常显著,对男性不显著;从地区和行业来看,教育过度的惩罚效应在东部地区和第三产业非常显著,而教育不足的工资溢价效应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第二和第三产业非常显著。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小组组长田国强教授指出,2020年初,中国经济经历了悬崖式的下滑。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回升,投资增速稳步回升,进出口增速继续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人民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双向大幅波动。预计全年GDP增速为2.1%,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如期完成新时期脱贫任务。然而,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牢固。报告将“严格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找到内外风险源,又要找到货币、财政、宏观审慎和产业政策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