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电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病筹款平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用户对后台审核风险管控机制不严、“资金池”管理使用不透明等疑虑频频出现在网络端。那么,如何监管这类网络众筹平台呢?
事实上,众筹平台的资金安全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平台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信任”问题。
以水滴基金为例,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水滴互保共募集资金105.87亿元,募集人提取103.86亿元,返还捐赠人1.66亿元,尚未提取或返还的待处理金额为3500万元。北京中天华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显示,账户支取金额、退款金额、待处理金额之和与募集资金总额一致,未发现挪用、挤占专项管理户资金的情况。
同时,水荻前还公布了外界关注的求助账号产生的利息。水地公司联合创始人、水地融医集团总经理胡瑶表示,该账户的利息来源于近几年所有爱心人士累计捐赠的400亿元资金。截至2019年12月底,累计利息超过1000万元(具体数字待进一步审核后公布)及水地公司追加支持1亿元已用于支持和补贴水地平台上集资用户的第三方渠道手续费(0.6%)。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底,该账户产生利息628.5万元。
胡瑶介绍,专项账户目前累计的利息以及未来产生的所有利息将陆续捐赠给相关社会慈善组织,用于对重病患者的专项救助。同时,胡瑶否认了“大病筹资要求低”的说法。他强调,用户通过水滴筹集资金时,必须满足“患有严重疾病”或“突发事故”和“无法承担所需医疗费用”两个必要条件。每次集资前,帮工必须上传医疗资料、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材料,然后平台才能真正发起集资。
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主任、个人大病互联网平台自律协调机制办公室主任王虎指出,我国《慈善法》规范了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募捐,对水滴等“个人救助”行为没有特别限制。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求助是对特定个人的赠与,不是对非特定对象的慈善捐赠,相关法律责任由发起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承担。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水滴平台”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从商业伦理还是法律规制的角度来看,都不存在严重问题。公民的个人帮助属于个人权利的范围。水滴融资是利用社交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加快和增加原有线下求助行为的效率,在免收手续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履行作为互联网平台对社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军表示:“水滴筹不同于政府和慈善组织,应该面向更广泛的公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判断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要综合考虑。只要帮助者如实公布相关信息,他就应该有权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尽快走出困境,应该是平台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