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各大银行纷纷降息。现阶段有没有利率超过4%的存款?
6月21日,存款利率新定价方式正式落地。原基准利率折算为基准利率加上限后,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下降两位数以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死忠储户一时适应不了,总是关注4-5%甚至5%以上的原始利率,努力用毅力去寻找。还有4%以上吗?
不妨看看目前各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分布情况。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上限要求(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加分),四大国有银行各类存款最高分活期存款10bp,定期存款50bp,大额存单60bp。然后,以3年期基准利率2.75%为例,最高固定利率为3.25%,大额存单最高利率为3.35%。这是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利率执行情况。显然,
但是,这种新的利率定价并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采用了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即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银行,如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部分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等。还有一个上限标准:活期存款最高分20bp,定期存款最高分75bp,大额存单最高分80bp。以3年期基准利率2.75%为例,普通存款最高利率为3年
从近期看得见的信息来看,自律机制个人成员以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年期利率已经达到了125bp,也就是5年期利率达到了4%,真的很少见。看到这,有人可能会问,最近有不少网友爆料,看到了超过4%甚至接近5%的存款产品。从各种信息的汇总来看,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
首先,这类存款产品一般属于5年期产品。为什么是五年期而不是三年期?2015年10月以来,存款基准利率没有变化,但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中没有5年期基准利率,只有3月、6月、1年、2年、3年的基准利率,给了个别银行操作的空间。
比如自律机制规定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银行存款上限为75bp,但这意味着基准利率3年内上调2.75%,上调后存款上限为3.5%。那么5年期限怎么增加呢?没有基准利率作为参考,即使利率达到4.3%,似乎也不容易找到违规的依据。因此,一些银行认为有机会利用它,开始打“擦边球”。
其次,利率变化是由自律机制发起的,而不是央行的直接监管和要求,因此自律机制成员以外的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能并不太重视,也可能在储蓄压力下徘徊在边缘地带。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有4000多家,但真正加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只有2000多家,包括核心会员单位、基础会员单位和观察员单位,这意味着近一半的银行不是会员单位,它们的约束也没有那么严格。
三是存款4%以上的银行一般都是小微银行,比如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据说东北地区比较多)、农村信用社、个别民营银行。
第四,这种存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用白名单制度,即过去的老客户,或者新邀请的客户;第二,交易通常通过自营应用程序完成。
可见,个别银行的存款可能还有4%以上。不过,作为喜欢存款的朋友,不要盲目跟风。建议观望,谨慎介入此类产品,注意风险防范。
第一,政策风险。目前,在有效降低中小微金融成本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对存款利率的管理可谓三令五申。因此,擅自过度加息的行为无异于走钢丝。也许有一天,会发生一些事情,储户,而不是银行,会经常承担责任。
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廊坊银行、张家口银行2021年智能存款清算的教训,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这个活期存款(有存有取)表明活期存款按照实际持有时间按档计息。存款时间越长,利率越高,最高利息可达4-5%。然而,随着文件计息令的取消,它被迫清算。本金虽已全额退还,但利率仅按0.42%即存款利率计算。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算,拖延的时间越长,储户的利息损失就越大。
二是经营和信用风险。为什么银行会给超出常人的利率?有必要深思。有一简单道理,利率高是揽存难,资金成本高就会抬高贷款利率,而获得高利率贷款的客户往往是质量不高的客户,或低值客户,从而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隐患,最终对银行的经营和信用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即使要存也一定控制在50万以内,以获得在出现重大信用风险时全额偿付的保护。
三是操作风险。网络存款(自营APP)好处很多,不必赘述,但缺点是售后服务比较麻烦,比如挂失、解冻和账务差错等,肯定没有线下网点方便简单,距离太远了,需要当面交涉问题时,可能会“痛不欲生”。由此看来,利率高低都是其次,安全,合规合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