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小小的“海洋”,在民国能买到多少东西?我能换多少人民币?
花点时间想想你一天做了什么,是‘加号’还是‘减号’。如果是'',你就进步了。如果是'-',我们必须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季米特洛夫
经过五千年的沧桑,中华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世界民族之林的巨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货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金钱的表象还是本质,我们都走过了很长的路。这条路可能会磕磕绊绊,但这条路永远光明而有力。
你知道民国时期一个海洋的购买力吗?通过与今天的人民币比较,我们会发现差异。
中华民国货币
说起民国的货币,或许大家都不陌生。是的,民国的货币是海洋。我们所说的海洋还有一个昵称,就是银元。
顾名思义,民国时期使用的货币大部分是白银。在民国时期,一片海洋相当于七分二毫的白银,也就是说,一片海洋含有大量的白银,所以一片海洋的价值也很大。
通常在民国货币海洋上刻不同的文字和图案,也用不同的图案和风格来纪念不同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孙中山的头像就印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海洋上。
海洋购买力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漫长的货币发展时期。从最初的易货交换到普遍等价物的出现,商品的不同价值和普遍等价物的容易损坏也严重阻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于是,货币诞生了,取代了商品交换中的普遍等价物。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同的。而民国时期一片海洋的购买力如何?一个大洋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
事实上,民国时期海洋的购买力仍然很强。我们以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这段时间为例。因为民国时期全国处于战乱之中,同时民国时期生产力很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前行,所以国家处于政治不稳定、经济匮乏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民国时期的物价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按照当时的价格,每公斤大米的价值是6分8%,偶尔大米的价格会涨到7分;一瓶牛奶的价格在8美分左右;一公斤油的价格是16美分,最高可以达到20美分左右。至于一公斤猪肉,自然有点贵,25美分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如果我们用一片海洋买了这些日用品,那么人们一定收获很大。即使人们带着一片海洋出去吃饭,那也一定是美味的一餐。从日常用品来看,当时的美元海洋相当于现在的100到200人民币左右。所以即使在今天,一个不起眼的小洋购买力也很强,何况当时的民国。
海洋的起源
有人会说,当时用价格来计算太片面了。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研究结果没有说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民国时期人们的收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民国时期,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同时也非常重视通过教育启迪民智。所以民国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从知识分子的工资就可以推断出来。
那时候知识水平高,能为人民教育做贡献的人,工资待遇都很高,比如教师、作家、编辑等职业,一个月能拿100到200元大洋的工资。与当时的物价相比,我们可以想象知识分子已经有了极高的工资。而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学识水平高,身居要职,为中国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国家非常重视他。所以蔡元培的月薪可以达到600大洋。
当时的文学巨擘鲁迅,一个月大概挣200大洋,跟普通知识分子一样。但由于鲁迅经常为各种报刊杂志投稿,稿费非常丰厚,加上固定的工资,鲁迅一个月能赚300多大洋。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鲁迅的收入逐渐增加
增加,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5万块大洋。因此,在鲁迅购置价值3500块大洋的房子时,丝毫没有犹豫。普通工资
不论如何,知识分子在当时已经代表高收入人群了,相比之下,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便没有那么可观了。
在当时,通过出卖自己劳力来赚钱的民众每个月大约有10到20大洋的收入,对比当时的物价来说,普通民众一个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果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那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或许有人会认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是每天能够轻松工作也不失为一种美差,但是事情的真相却并不如此。在当时,普通民众需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仅如此,他们每个月的工作时间必须要达到28天以上,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人们才能够拿到仅有的10块到20块大洋。所以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来说,生活仍然十分辛苦。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已经能够兑换现在的100到200人民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块小小的银元却在当时拥有极高的购买力。然而,不论是从民国时期的物价还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来看,大洋在当时仍然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多少人穷尽一生、兢兢业业、勤勉努力,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大洋,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对于普通的人民来说,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却又是奢侈的。不论在民国还是现在,货币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希望,不论货币如何发展,我们奋斗的心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