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展望银行业2021:资本补充和普惠金融是重点
2021年中国金融业将开启怎样的“新格局”?
2020年,当新冠肺炎爆发肺炎疫情时,国内经济受到冲击,信贷需求下降,对在线和非接触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资产管理业务仍在适应资产管理的新规定,处于艰难的转型阶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危机,金融监管和银行业共同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惠及实体经济,优化信贷投资结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拨备力度,加厚抵御风险的“安全缓冲”。银行业公司治理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也贯穿全年,多项政策支持各类银行的资本补充。
2021年是十四五计划的第一年。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为重点。“要建立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在明年迈出第一步,看到新的氛围。”2021年中国金融业将开启怎样的“新格局”?
服务实体
万亿让利托举实体经济
在提出了多年增加大银行普惠贷款的目标后,今年为了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国务院提出了金融系统要盈利1.5万亿的目标。
银行是绝对主力。央行货币政策部副主任郭凯详细解释了1.5万亿元的构成:一是降息,包括贷款利率下调和债券利率下调,约为9300亿元;二是今年打造的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加上之前的延期还款和付息政策工具,将盈利2300亿元左右;三是银行减费3200亿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透露,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盈利约1.25万亿元,有望实现全年盈利目标。
除了小微企业,制造业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央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96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47.9%。
技术和金融的深度结合也是2020年帮助普惠金融更深入的关键点。在疫情期间,金融技术在帮助银行机构“非接触”展览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的“非接触”服务并不新鲜。近年来,许多银行都在推动自己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疫情的爆发促使银行机构加快了线上服务对线下服务的大规模替代。
防风险
加大不良处置和拨备计提力度
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使实体经济受益。实体经济增长好,银行的效益会更好,风险更小,资金周转更快,使用效率更高。从银行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银行在惠及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和拨备力度。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6%,比上季度末小幅上升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9.9%,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于可能出现的1元钱贷款损失,从利润中提取了1.799元。
今年疫情下延期还本付息的特殊安排,会进一步延迟风险暴露。明年会是风险释放的窗口吗?天丰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分析师廖志明告诉壳牌金融记者,小微企业延期偿债政策已扩展至
今年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苦斗争的最后一年。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也是全年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治理。近两年来,金融稳定委员会也多次关注这个问题。
可见,宝商银行、恒丰银行、金州银行的重大风险已得到有序化解,中小银行改革也在加快。以攀枝花商业银行和凉山商业银行合并组建四川银行为例,很多中小银行都选择了合并重组。
“今后,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重组将进一步加强。中小银行将通过直接注资和重组以及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来加快改革和重组。”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资本补充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资本充足率也与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关。近年来,金融监管当局已经批准银行通过永久债券和创建中央银行票据交换(CBS)工具来补充资本。今年,国务院还提出通过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广东、浙江、山西等省已陆续出台向中小银行注入地方专项债券的计划。从细节上看,向银行注入专项债务有两种方式。广东、浙江、山西选择通过间接持股向银行注资,广西选择可转换协议存款补充银行资本,这是这种资本补充工具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目前有2000亿特别债券为中小银行增资,我们也看到正在讨论可转换存款,这可能有助于非上市银行的资本补充。未来可能会有一些补充资本工具的创新。过去两年,整个政策鼓励银行增加资本补充,这也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廖志明说。
中泰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戴志峰表示,注资的思路是扶底,而不是扶底,中小银行竞争力的提升还在于公司治理和业务结构转型。
展望
着力普惠金融 加码科技创新
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只有一句话直接提到银行,那就是“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
光大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亦丰表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银行资本多渠道补充纳入公报,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预计明年将成为资本补充的大年,监管部门将完善资本补充工具的安排,支持各类资本工具的发行。
围绕新的发展模式,记者注意到,建行、交通银行等银行在研究会议精神后,提出了下一步行动,包括继续做好普惠金融,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努力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贸易金融、财富金融等特色。
关于信贷供给结构调整,廖志明认为,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国家政策相匹配,这不仅是政策导向,也是各银行自身的市场化选择。贷款肯定是给有前景的行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会随着经济转型而优化调整。
他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但明年不会出现明显的信贷紧缩,收紧时间会延长。随着经济复苏,贷款利率小幅上升是正常的。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就会使经济过热,这不是一件好事。
王亦丰预测,明年信贷供应结构的特点将是“支持创新,促进零售,稳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