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失语的,但石头会说话。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腹地,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点。西夏陵、水洞沟、徐觅石窟等历史遗迹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宁夏还有像星星一样分散的巨大历史遗迹。
以位于宁夏中南部山区的中卫海原县为例,该地区有数百处大大小小的历史遗迹,其中大量石窟群落是徐觅山石窟的分支和延续,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区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新华日报记者走访了这些建于唐代的石窟代表金佛沟石窟和元龙山石窟,发现虽然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当地全球旅游发展规划,但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对这两个石窟进行保护和管理,管理还比较粗放,文物堆积在石窟内,缺乏有效保护,存在安全隐患。
唐代石窟及所属文物被“忽视”
元龙山石窟和金佛沟石窟分别位于洪阳乡张远村和郦君乡牛宝村,这两个地方“偏远”,距离海原县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这两个石窟经历了自然入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石窟目前没有完整的佛教造像、雕塑等文物,也不处于开放旅游状态。
元龙山石窟位于张远村的后山。当他们到达石窟的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建的建筑工地、香炉、烧纸炉和其他宗教物品。在入口处,可以看到圆龙山石窟简介上的铭文,上面写着“石窟内有老君堂、五粮堂、玉皇阁等14个洞窟。根据洞穴形状和佛像头部的面部特征,它建于唐代。
爬上陡峭的台阶,可以看到几个石窟的大门上挂的锁都是锁着的,墙上堆着一些历史石材,一块石碑有明显的被砸坏后修复的痕迹。
李,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一名再就业人员,有着30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他打电话给村民张强,让他用钥匙打开石窟的铁门。进入石窟后,你可以看到石窟中的原始雕像、壁画遗迹、宗教祭祀场所和村民的生活痕迹。
在圆龙山石窟的一个洞穴集里,记者看到,属于石窟的文物堆在一起,旁边散落着啤酒瓶、纸板壳等物品。李表示,瓦当、猴头等石雕并非现代仿制品,而是具有一定历史的文物,具体年代有待专家进一步鉴定。此外,在一个石窟的箱子旁边,两个石头头上覆盖着红布。据李介绍,这两个头像的遗体目前存放在金佛沟石窟中。
金佛沟石窟与元龙山石窟相比,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周围基本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车辆无法直接到达石窟,需要走一条土路才能到达。在金佛沟石窟入口处,可以看到新建的铁门和监控系统。石窟入口处有一个简短的碑文,上面写着“金佛沟石窟出土于唐代,共有8个洞穴”。
在金佛沟石窟的一个石窟里,四周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宗教雕像和燃烧的痕迹,他们的脸无法辨认,但一些雕像的轮廓仍然清晰可见。另一个石窟中有石佛像和其他文物,在那里安放着元龙山石窟中两个佛头的佛像。石窟里有天窗,阳光雨露通畅。
据记者采访,海原县正在大力发展全球旅游,计划建设两条精品一日游线路,其中元龙山石窟和金佛沟石窟是主要特色旅游项目之一。但线路开发规划的优先级较低,开发工作预计2022年开始。目前两个石窟不开放售票,属于石窟的文物会一直放在石窟里,直到开发完成。
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元龙山石窟和金佛沟石窟保存的文物存在丢失和损坏的隐患。记者在元龙山和金佛沟石窟看到,许多石窟都有遮不住风雨的天窗。
与此同时,记者没有看到金佛沟石窟的看守人。在圆龙山石窟,72岁的张强说,他自告奋勇照顾石窟将近40年。他说:“主要靠我们村里的元龙山寺管委会和老人自己照顾自己,真的很麻烦。年纪大了就跑不动了。”
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荣说,元龙山石窟和金佛沟石窟保存的文物已有多年历史,有些佛像甚至被遗弃在河流中,再次被发现。同时,在当地人民自己照顾自己的同时,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还聘请了6名看护人员负责十余件文物的保护工作,因此被盗丢失的风险并不大。
但记者在网上发现,近年来,海原县的元龙山洞群、金佛沟洞群等洞群吸引了不少“驴友”,他们的“探险”活动可能对元龙山洞群、金佛沟洞群等洞群群落造成破坏。在一些交易网站论坛上,元龙山石窟和金佛沟石窟也有类似的文字物,在市场上很有热度。
李成录等考古业内人士表示,元龙山石窟群、金佛沟石窟群内虽然已没有造像、壁画等完整文物,但石窟墙壁上的一些文字印记以及雕刻痕迹亦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当前石窟内开凿的天窗以及人类活动,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这些“遗迹”损坏。 因这两处石窟群的开发工作安排滞后,一些当地村民已在自主开发,恐为后期政府跟进埋下隐患。 以元龙山石窟群在建工地为例,石窟群入口处正在修建大门、戏台、观光大厅等建筑,张元等村民说,这些建筑资金全部来自民间集资。海原县融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志强坦言,海原县财力所限,现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期盼妥善处置文物加大扶持力度 在记者通过相关渠道向相关部门反映元龙山、金佛沟石窟群存在的问题后,自治区及海原当地相关部门已开展了整改工作。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应尽快妥善处置文物,期盼上级部门出台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帮助海原对类似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开展预防性保护、开发。 一是尽快妥善安置相关文物。李成录等人建议将元龙山、金佛沟以及其他石窟群所属文物尽快妥善保存到类似博物馆等场所,避免石窟所属文物遭受风吹雨淋损毁,并减小遗失风险。 二是出台专项扶持资金,让石窟群得到预防性保护、开发。李成录、张元等人表示,石窟内墙壁、外门等应进一步得到保护修复,比如通过加盖玻璃天窗避免雕像、墙壁持续遭受日晒、雨水冲刷等自然气候影响,对石窟病害和有坍塌隐患的进行维修加固,聘用专人进行保护甚至对现存石佛残件进行复原性修复,期盼上级部门能够协调资金。 三是将海原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纳入宁夏全区文化旅游产品宣传营销计划。李志强表示,石窟群等文物保护开发需要整体思维,引进人气提升流量带动开发保护,期盼借助宁夏全区文化旅游宣传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对海原县自然风光、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宣传推广。 (原题为《宁夏海原两处唐代石窟群:文物粗堆乱放,长年风吹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