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调休,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工作压力过大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对职场健康的关注。有人认为,现在的工作环境太过紧张,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了很多人的身心疲惫、心情抑郁。他们呼吁企业应该多给员工放几天假,让他们多休息调整,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他们认为,多放几天假天塌不下来,反而会让员工更有动力和创造力。
对于这种问题,4月17日,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发文称,五一凑出5天连休,国家显然有意推动旅游。但这5天有两天是倒休出来的。胡锡进表示,五一确实需要一个相对长一点的连休,释放全社会的旅游需求,但解决办法应当是再增加一天休息日,不应该用倒休来充数。
在中国,调休通常被视为一种政策工具,用于调整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间的平衡。1999年,出于促进消费和旅游的考量,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制度,出台了“7天长假”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从而连休七天。由于假期太集中,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推行“小长假”模式,去,取消了五一黄金周。
我们虽然有了长假,五一劳动节可以连休5天。但实际上其中包含了本来就应该休息的周六日,但在假期前后的两个周六,本该是应该休息的,却要上班把“多”的假补回来。看上去五一假期很长,但实际上只有1天假期,假期前后两周都要连上6天班,这成为了休长假的代价,享受长假甜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连续上班之苦,相当于快乐被抵消了。
这种通过调休凑出来的长假期广受诟病,例如打乱很多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剔除调来的时间实际假期明显缩短,放假的愉悦变成了失望和失落;对于春节这种代表中华民族最高规格的传统节日,放假时间没有体现出来。
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内地目前最低带薪年假及国定假日天数总和为16天,在世界排名(非全部国家)倒数第三。
在亚洲国家中,缅甸、伊朗和斯里兰卡拥有最多的法定节假日,这与当地文化、民俗有关;中国香港拥有17天公共假日,排名靠前;中国大陆拥有11天公共假日,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左右。
在带薪假期方面,大多数中国人的带薪休假为5天,远远落后欧洲甚至非洲国家,即使与同样是东亚文化圈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带薪年假天数也远低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在世界190+国家与地区中仅排在180位左右,即使取上限15天,也只能排到100位左右。
从工作时长来看,有数据统计了15个国家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德国每天的工作时间5.2小时为最短,而中国的每日平均工作时长为9.2小时,排名垫底,时间超过了亚洲邻居日本和韩国。根据IMF的数据统计,每日工作时间最少的德国的2022年人均GDP为48636.03美元排名全球第21位,中国为12813.77美元,排名第68位。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是中国人的56.5%,而人均GDP确实中国的3.8倍,相当于单位工作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是中国人的6.7倍。
中国人很勤奋、很努力,假期排名全球靠后,工作时间排名全球靠前,但效率却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要是论人均GDP,我国在世界上位居70名上下,和发达国家和高福利国家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是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这些国家的居民,几乎都曾有过工作量大、上班繁忙的经历。可以说,高度发达的经济才是人们实现长时间休假的前提保障,这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国情出发,现在就直接去享受欧美国家的长假期、短工作时长福利是不现实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现在仍然需要花更长时间的工作,为祖国的经济做出贡献。虽然我们短期还难以去享受“别人家”的福利,但是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国会越来越好。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努力拼搏将泽被后人,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金钱财富固然重要,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愉悦与享受同样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更加重要,延长休假也是有必要的。适当地延长假期,也不见得就会和经济发展冲突。例如当前生产力发达、产能过剩,适当延长假期对大多数行业的生产经营并不会造成影响;企业有自主权和能力对生产节奏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即使多放假也同样不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随着生产力发达,完全有条件保证更多的休息时间;假日经济更大的效应不是影响经济社会秩序,反而会更大程度刺激消费和生产,加速形成以消费为基础动力的内循环体系。
虽然我们不能像“别人家”那样悠闲地享受那么多的假期,但适当增加一些休假还是会深得民心的,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当前我国还在致力于完善带薪休假,央视发表的评论中提到:“关键之策在于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给人们更多出行的自由和空间,使旅游、休假更加自主和均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希望未来我们可以有多一些的假期,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