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公斤。
三星堆青铜面具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节联欢晚会,引起全民关注。网友大呼“三星堆青铜面具什么时候回家?我什么时候能看一眼你的长相?”
2月15日是元宵节,记者从三星堆博物馆获悉,在春晚上向全国人民发布的三星堆三号祭祀坑青铜面具已“回家”,首次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正式展出,向游客呈现元宵节展览“彩蛋”。
工人卸下青铜面具。
据了解,这个青铜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公斤。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形制最完整、体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宽大大方,面部夸张,眉、眼、鼻、唇、耳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应该是陈放在庙里供人祭祀的器物。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于蕾介绍,青铜面具出土于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埋于坑中央偏南。面具的脸朝下,被象牙压住了。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清洗,2021年6月23日,青铜面具在考古学家的精心呵护下诞生了。为了安全提取,文保专家精心制定方案,科学研制加固支撑体,精心吊装,最终取得成功。三星堆青铜面具作为世界上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面具,不仅反映了我国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当今世界考古工作的最高水平。
"面具保存得很好,几乎没有被砍过或烧过."于蕾说,令人惊讶的是,与4号坑发现的丝织品一样,考古学家在青铜面具的右眉、右眼球和右眼角处发现了经纬交织的丝织品残留物。"这填补了三星堆考古的一项空白."具有“通天接灵”功能的丝绸与面具的结合,显示了神圣祭祀的意义。
据《雷雨》记载,青铜面具的铸造工艺和合金成分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一模一样,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面具提取后,文保人员对青铜面具的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面具的制造首先分为铸造,分别从面部、脸颊背面、眼睛、耳朵等部位铸造,然后焊接成一个整体。这不仅是青铜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大青铜面具与公众见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确保春晚展演及往返期间青铜面具的绝对安全,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四川组织相关文化机构组成工作专班,认真制定文物安全保障方案,认真落实文物清洗、包装、运输、卸载、展览、安保和保护工作。
一是制定并实施文物加固保护方案,根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清除泥渍、覆土、硬块、铁锈(不稳定铁锈、影响文物信息的铁锈);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不锈钢支架进行完整的物理加固,确保文物满足运输和展示的要求。
其次,委托具有文物包装运输专业资质和丰富国际国内经验的机构承担文物包装运输和展览运营工作。根据th的要求
四是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相关负责人实地查看安全保障细节,逐件、逐岗、逐环节压实文物安全责任;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组反复调整节目安排,设置舞台专用平台类型,保证专业操作时间,确保春晚文物安全静态展示。
三星堆的春晚进一步刺激了三星堆的文化旅游“热”。春节黄金周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83707人次,文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9.01%。
“为了响应群众的展览需求,三星堆博物馆调集了专业的物流和展览公司,专门定制了展柜,调整了展厅的展线,最终确保青铜面具能在元宵节与公众见面。这充分体现了三星堆遗址‘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保护利用理念和三星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荣说。
下一步,三星堆博物馆将联合国内一流的技术团队,进一步开展青铜面具的修复和研究工作,通过制作发掘、修复、介绍视频等辅助展示方式,与公众分享更多三星堆文物保护的研究成果,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激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