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条汽车保险诈骗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涌动。这条产业链由当地小修理店主导,有第三方车损评估公司和律师参与,部分修理店通过这种欺诈性的保险伎俩,一举扭亏为盈。半月刊记者了解到,此类车险诈骗案件犯罪门槛低、隐蔽性强,可能在多个地方存在,亟需相关部门通过法律监管和行业整治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利益驱使形成黑色产业链
2020年上半年以来,绍兴多家保险公司向当地检察院反映,部分车损险理赔涉嫌欺诈。
绍兴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检索,对近五年来交通事故车损险理赔纠纷的800余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研判。通过汇总原告名单、检索当事人身份信息、举报记录,初步认定部分汽修厂存在车险欺诈行为。涉嫌虚假理赔案件60余起,涉案金额1500余万元。
检察机关发现,除了人为制造事故、冒用高端汽车零部件差价等传统手段外,绍兴市越城区、上虞区部分汽车修理厂受利益驱动,还形成了产业化的车险诈骗模式。
上虞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表示,涉案的当地一家修理厂将重点放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车辆上,第一时间将事故车辆拖至修理厂,并以免费维修为幌子,说服车主办理债权转让手续,使其成为保险权益的实际受让方,进而通过虚增维修费用、人为扩大损失、更换零部件赚取差价等方式获利。
“在这个过程中,修理厂恶意智取,利用第一时间将车拖进修理厂的方式,阻挠干扰损害评估,故意回避保险公司的损害评估,直接走上鉴定诉讼。根据车损情况,此类案件的法院一般会根据第三方评估结论对保险公司做出不利判决。”检察官表示,“由于很多案件的鉴定公司和律师基本相同,我们怀疑这类案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修理厂为主体的整个黑色产业链,第三方鉴定公司和律师涉嫌参与。”
上虞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显示,该区某汽车修理厂的一名员工利用该模式骗取车险,其个人收入从每一笔保险诈骗中提取,同期修理厂利润从15%增长到30%左右。该修理厂通过评估起诉的方式骗取保险金后扭亏为盈。
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目前,经检察机关侦查,此类案件具有分工明确、系统化、诉讼方式合规、犯罪手段隐蔽等特点。
3354黑色产业链呈现出分工明确、系统化。上虞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介绍,在办案中发现,这条诈骗产业链形成了“拉业务——、扩损失——、第三方做虚假评价——、法院起诉获得赔偿”的全过程。修理厂的员工负责主要“业务”,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员工故意或过失做出有利于修理厂的虚假评估,律师负责办理赔偿请求权转移和索赔起诉手续。“流程完整,手段娴熟,职业造假倾向明显。”
2019年,中国保险学会等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中提到,近年来,保险诈骗犯罪的主体有组织化,逐渐从之前的“偶发案件”演变为“团伙故意”。
而且作案过程中的一些协作环节更加隐蔽。比如同一律师频繁批量代理此类案件,同一鉴定机构参与第三方鉴定。这些主体显然涉嫌参与其中,但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追究其责任。
车险欺诈在保险欺诈中占比高达80%
虽然保险公司通过智能风险控制不断提高防范欺诈的能力,但欺诈事件仍层出不穷。以车险诈骗为例,据保险行业不完全统计,投放现场、二次碰撞、故意出险、谎报盗窃抢劫、倒换司机包裹、重复理赔等类型有几十种。
半月刊记者了解到,绍兴、上虞等地的车险诈骗案件只是比较新的模式和冰山一角。003010显示车险欺诈是保险欺诈的重灾区,在保险欺诈中占比高达80%,保守估计每年涉案金额高达200亿元。
由于保险公司,业间存在信息壁垒、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不畅,此类案件时有发生,但一般难以形成长效的行业治理。对此,办案检察机关建议从联合专项打击、打通数据进行黑名单管理、建立行业长效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斩断车险欺诈黑色产业链。
部分受访保险公司负责人呼吁,在一些地域范围内开展类案专项打击行动。通过严查一批违法犯罪案件,深挖背后的实际操纵者,打击职业欺诈利益链。 此外,一些检察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保险行业数据的归集,加强监管和欺诈行为识别。公检法等机关可对原告、报案人、代理人出现频次较高的要素点,进行检索分析,识别异常诉讼,并探索建立职业骗保单位和人员名录等。同时,对保险公司自我防范机制、汽车配件定价机制、评估员鉴定人行为合法合规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形成长效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