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此前市场预测的那样,房地产融资已经成为最大的变量。10月份,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小幅增长,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趋势。金融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悲观预期已经得到修复。11月10日,上海、深圳和香港的房地产板块逆市上涨。
同日,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福利、新增信贷和M2(广义货币)均同比超出预期。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721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M2余额为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增长0.4个百分点。
根据市场分析,10月份出乎意料的金融数据反映了国内经济势头的改善。预计今年后两个月,在中国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以我为主的基调下,信贷增速可能会回升。在注重金融风险防控的同时,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信贷和社会金融增速稳定。
10月信贷和社会金融增速企稳,增幅略超预期,显示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据初步统计,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9.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7219亿元。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的贡献。
据央行披露,10月份人民币对实体经济贷款增加7752亿元,同比多增108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167亿元,同比多增1236亿元。
此外,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64亿元,略超市场预期。然而,尽管贷款总额有所改善,但结构仍不理想。
分行业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1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9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60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83亿元。
“贷款结构不理想,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上月的41.9%下降到26.5%,为2019年6月以来最低。”中国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研究员文彬表示。
据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601818,古巴)介绍,10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反映出企业增加投资的意愿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部分工业制造企业面临复杂的经营环境、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瓶颈、零部件短缺、局部电力短缺、全球航运受阻等。
受贷款稳步增长和地方债持续回升影响,社会福利增量保持稳定,M2增速也超出市场预期。10月份,M2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
文彬表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M2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一是2020年同期基数下降。去年10月,M2同比增长10.5%,增速较前值下降0.4个百分点,基数有所下降;二是信用衍生能力增强。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1364亿元,货币创造能力提高。然而,在传统的纳税大月的影响下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虽然10月同比涨幅依然有限,但一举结束了连续5个月小幅上涨的历史。家庭中长期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住房贷款,这一数据的改善表明居民的购房意愿略有提高。
智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伟分析,考虑到住宅行业中长期信贷大部分与房地产贷款有关,过去一个阶段住房金融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导致部分房企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行业内部存在一定恐慌情绪。因此,这一指标在10月份的改善,部分反映了央行对住房信贷政策边际宽松的短期态度,即央行三季度例会中提到的“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期由于个别大型房企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的收缩行为。随后,金融高管密集发声,向市场传递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规避系统性风险的信号。近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有消息称,部分房企发债环境可能有所松动。
马洪认为,短期来看,继9月底高层和央行提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调后,短期内房地产融资环境似乎呈现改善迹象。预计在住房金融政策边际改善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整体信心有望阶段性修复,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提振内需
虽然10月国内货币信贷供给与需求整体理想,反映经济扩张动能边际改善。不过,在多位专家看来,当前,国内外经济恢复中的不平衡不均衡因素仍然较多,对政策调控的考验也有所加大。
数据显示,10月M1(狭义货币)同比增速进一步回落至2.8%,涨幅较上月又收窄了0.9个百分点,为去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
温彬认为,近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部分中小企业形成冲击,M1的持续回落和信贷结构的变化也印证了企业经营偏弱和实体经济需求回落,经济增长压力有所加大。
周茂华称,企业部门中长端信贷不够理想,反映企业经营面临一系列挑战,国内需要综合施策,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就业与促内需。货币政策方面,10月社融、M2同比增速与名义GDP同比增速基本匹配,反映目前总量货币政策保持合理适度,预计接下来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注重政策精准质效。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温彬认为,宏观政策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大力度提振内需。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前瞻性和自主性,应对好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加大结构性政策力度,运用好新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贷款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加有效投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今年后两个月,货币政策会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同时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可能以平稳置换1.95万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适度加量逆回购等工具精准调节市场流动性,推动信用适度扩张,促进市场融资成本下降,对结构性问题继续精准施策。2022年,货币政策可能在流动性总量上保持合理充裕,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信贷总量增长可能有所回升,稳定性有望继续增强,信贷结构有望进一步调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也有望继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