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年中报告季近日结束,业内将欣喜地发现,踩“三条红线”的企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上市房地产企业负债率下降,现金充足率上升。
回顾一年前,“三条红线”刚出台时,几乎所有上市房企都走红了。根据TF证券50家上市房企的统计,红档企业有14家,绿档企业只有12家,其余均为橙色档或黄色档。时隔一年,绿色企业数量已超过20家。金茂、世茂、惠今、金科、宝龙.都是绿摊房企的新面孔。
监管部门设置“三道红线”,督促企业降低负债,降低财务风险。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得到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响应。一年后,结果有目共睹。
另一个变化是负债下降了,现金流优化了,企业的利润率也下降了。港股半年报显示,仅有17只内资股毛利率同比增长,占比仅为20%。其余68家公司不同程度下跌,占比80%。
如果说“三条红线”的完善是行业的喜悦,那么利润的稀释就是行业的烦恼。这种快乐和悲伤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由于新房采用预售制,房地产企业在拿地后往往可以尽快预售土地,然后拿着钱拿回新的土地,开发新的项目。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融资成本。这就是“高周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背后是高负债和高杠杆。一旦市场恶化,开发商可能会断掉资金链。
“三条红线”的出台和相应的楼市加码调控,正在迫使房地产企业放弃曾经引以为傲的“高周转模式”。一是房子卖得慢,周转不能快;二是银行监管严格,不允许过度贷款。但是,企业为了生存,只有两种方式:降价促销,或者出售资产。
房地产企业降价促销,利润率肯定会下降。这就是“三条红线”与利润稀释的关系。当然,一些企业的“三条红线”因为出售资产而有所改善。如恒大报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43.83亿元,同比增长119.2%,但同期出售的5个房地产项目及非核心资产达到92亿元。由此可见恒大降低负债的决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减债相当于减肥,减肥后可以更健康,但减利类似于减肌肉,是不健康的。这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对于同样的问题,也有很好的答案。中期报告盈利榜单中,毛利率排名靠前的是“新面孔”,分别是汤臣集团(86.42%)、SOHO中国(81.87%)、九龙仓地产(69.82%)和和盛创展集团(62.99%)。
汤臣是典型的“慢周转”房企,一个项目可以卖10年以上。他们在上海的经典项目汤臣一品,10年前卖了10万元/平米,现在早20W多了。因为土地成本已经锁定,房价涨得越多,利润率越高。汤臣背后是SOHO中国和九龙仓这两家主要从事自持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企业。近年来,商业物业的增值服务收入迅速增加,进而推高了利润。下一个“菜鸟”是和盛创展,其实也是一个老牌的房地产企业,20年前和万科不相上下。近年来,和盛多元化发展,住房、商务办公、金融投资全面开花。非住宅收入占比高,代表了房企发展的又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