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很多,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市计委主动介入,通过12345热线了解到基地情况,了解到全市有900多个住宅项目,50多万套房5年多未能得到一套房子。今年,全市启动“每月一问”机制,“办房产证难”成为头号问题。全市高水平推广,各部门通力合作,坚持问题导向,分类制定精准政策。截至5月底,已处理了52,000套房。
找出基地
近1000个遗留项目涉及50多万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部分住宅项目因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房地产登记,入住多年也无法取得产权证,影响了居民落户、子女入学、房屋交易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群众强烈反映的民生问题。
全市有多少人办理房产证有困难?“一个月一个问题”是针对之前通过12345热线整理出来的“老大难问题”,而“投诉前”意义重大。市计委主动向前迈出一步,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将“立即接案”转变为“主动治理”、“先接案”。
各区也把找基地作为首要任务。海淀建立了独特的咨询机制,区内有13次联合信访、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并开设了会议厅,向社区解决遗留问题,既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又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此外,我们充分利用12345热线平台,跟踪和安排与登记申诉相关的来电。通过合并类似项目,我们对项目情况、阻碍原因等信息进行了深入调查,这些都包含在《海淀区历史遗留小区未发证问题台账》中。海淀区查出无照住宅项目53个,涉及6万多套房子。石景山区历史遗留下来的房地产登记工作班,通过“立即处理投诉”和信访等方式,广泛收集了暴露出来的问题。截至2020年底,清理出36个项目,涉及15020套因历史原因导致“办证难”的房屋。密云区通过立即处理投诉、镇街举报、信访、梳理相关职能部门等渠道,梳理出29个因各种因素未进行首次登记的项目。
市计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办公室主任詹毅说,经过调查梳理,目前全市有900多个住宅历史遗留房地产存在登记问题的项目,涉及房屋50多万套,问题时间最长近30年。
大力推动
分管副市长带领各区成立专班
几十万的房子没有房产证,情况不容乐观。市计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办公室副主任潘佳雯说,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建设项目要经过立项、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执法监督、房屋交易、纳税到产权登记等多个环节。涉及发展改革、自律、房建、税务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权登记”。海淀房地产登记中心主任程悦认为,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留下了问题,这是没有按照正常程序登记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各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注重高层次的推广,纷纷开设专门的工作班。对于硬骨头,“高层领导上阵”。海淀区委书记于君亲自出动清河卫生局宿舍144户办理许可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市一级部署后,海淀区及时成立了副区长带队的特批班。专题课吸收了很多责任部门,把项目规划、建设、测绘、交易、纳税等环节的职能部门纳入一个讨论平台。积极借鉴“多规”处理模式,在特批班联席会议上沟通解决了原本属于多单位协调的难题,不仅提高了议事决策效率,也提高了对疑难疾病的应对能力。截至目前,通过各部门的协调推进,海淀区2020年已完成10400套住房,2021年1月至5月,在李庆元、聚源、蓝海中原等7个区新解决了7000多套住房。
准确的政策
增加政策供给,小切口,煽动大问题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房产证之所以难以办理,是因为项目主体在开发建设中的违规操作被现行政策“卡住”。怎么破?只有通过政策创新,才能对症下药。自律部门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事实,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出精准决策,确保有法律法规解决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增加政策供给,顶层设计“绿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见效快,效益广,是责任部门作为权威的“杀手”。
目前,《关于印发切实解决历史遗留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动产登记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等5个政策文件已经下发实施。在这份文件中,针对开发商跑、吊销营业执照的问题,明确了业主委员会可以作为申请主体;针对无法正常办理竣工备案手续的问题,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对整栋房屋进行防雷及安全检测鉴定,鉴定结果确认该房屋可以安全使用,并可为购买人办理产权登记。这些政策像及时雨一样,为解决双榆树东里等项目的房产证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政策仍在进一步制定中。
记者从市规中了解到,是两级城区推进的,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今年以来,为5.2万套房屋解决了不动产登记难题,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潘家文介绍,市级部门将进一步梳理不动产登记遗留项目存在的问题,逐类分析研究解决思路,做到一类问题一套解决方案,精准指导问题解决。此外,还将加强对各区的督导,紧盯历史遗留项目较多的区,跟进问题存在较多的项目,尽快为住户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