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中供地和推地质量的提高,房企积极性高,但风险规避意识也在增强。
今年3月开始的集中供地政策,只在22个城市实施,但对整个土地市场起到了拉动作用。
到今年5月底,15个城市完成了第一轮土地集中供应。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大多是热点城市,其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11255块土地,规划总建筑面积8.2亿平方米,大致相当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期300个城市土地成交9872笔,与去年大致持平。
但在部分城市集中供地的刺激下,前五个月的供地质量明显提高,也使得房企对征地的积极性相当高,土地交易价格和租赁规模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机构的数据,今年1-5月,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2396亿元,同比增加16%。其中,在集中供地最为密集的5月,出让金总额为7665亿元,同比上涨36%。
土地集中供应不仅刺激了供应方,也迫使需求方提前干预土地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点房企的征地支出普遍增加,但规避风险的意识也在增强。
供求之间的不匹配预计会改善
在实行土地集中供应政策之前,大多数地方都遵循“先松后紧”的土地供应节奏。即年初推出的土地数量和质量不高,下半年优质地块将逐步放开。这也使得上半年的土地市场趋于不温不火,但下半年往往会发生激烈的争斗。
今天,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完成第一轮集中供地的15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供地质量较高。以北京为例。在北京推出的30块土地中,朝阳区有10块,丰台和海淀两块,使得“城市六区”的供应量接近一半。
重庆、广州、无锡等地的土地质量也被业界公认为优质,部分地块引发了激烈的竞争。
北京某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到第一批集中供地的质量较高,公司很早就在资金、竞标方案等方面做足了准备。至于后面几批土地的质量如何,则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抢先机总是没错”。
该企业在这一轮集中供地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并借此机会完成了部分热点二三线城市的价值补充。
这种“高质量”也体现在成本上。根据上述机构的统计,今年前5个月,300个城市推出的平均土地储备价格为4980.64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
此外,土地供应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集中的土地供应使得热点城市的供应明显改善,有望缓解供应短缺。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和交易规模大幅增加。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十大城市中的天津、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北京的土地供应量超过去年同期。
其中,二线城市土地供应和交易规模增长最快,前五个月土地出让金规模同比增长73%。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供应规模和交易量大幅下降。考虑到三四线城市库存规模偏大,而一二线城市供应紧张,在这轮供地中,区域性的供需错配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联合征地逐渐成为常态
需求方面,房企的积极性也明显上升。除了实施第一轮集中供地的15个城市外,其他城市房地产企业征地积极性没有明显下降。在集中供地密集的5月份,这种情况更加显著。
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今年5月,全国前20名城市中,有6个三四线城市上榜。其中嘉兴、盐城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00亿元。
由于市场的高度普及,房企的征地费用越来越多
虽然房企对“补仓”有很强的需求,但面对风险越来越大的市场,规避风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今年1-5月,50家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平均占招投标、拍卖、挂股权金额的80.8%,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在收购土地方面的合作得到了加强。
近年来,由于资金量大、市场风险高,联合征地已成为热点城市的常态。在北京首轮集中土拍中,有超过一半的房企以联合体的形式参与竞争,其中有31个由三家房企组成的联合体、2个由四家房企组成的联合体。
根据前面提到的北京房地产企业人士的说法,三到四家房地产企业联合收购土地并在北京市场开发是非常常见的。“有时候一家房地产公司出面拿地,拿到地之后,其他公司又会入股。”
供需双方积极性提高,叠加土地质量提高,也使得今年5月份地价上涨。根据前5月300城市成交土地平均楼面价为3125.45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4%。
尽管如此,由于在转让中实施了许多限制,尽管土地价格已经上涨,但“地王”却很少出现。特别是在土地供应集中的城市,除了有单价“地王”的重庆,其他城市的高价土地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