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看每月100大应用,你会发现2020年诞生的新产品很少。消费主义盛行,新品牌才能快速成长。
过去一年,企业争相IPO,有的“放血”一路暴跌。有的上市了,光泽度很高,让人佩服。
2020年11月20日,完美日记母公司易县电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上涨75.24%,至18.40美元,市值122亿美元;2020年12月11日,泡沫商城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38.5港元,开盘价77.1港元,比发行价高出100.26%,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
完美日记和泡沫超市在众多上市公司中爆发,吸引外界对新消费品牌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茶叶行业,hi-tea、活力森林、宜人茶等网络名人品牌层出不穷,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情。在游戏行业,爆款的出现也很快让Mihayou、莉莉斯等年轻公司站到了舞台中央,挫伤了大游戏厂商的面子。2020年,新旧力量的交织和变化会特别引人注目。
其实这也是新一代创业者崛起的反映,比如完美日记、泡泡超市、爱茶、米哈之旅……站在这背后的大多是80后。
80后创业者已经成为当前创业领域的核心力量。
但并不是所有80后企业家都这么幸运。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科技类初创公司都宣布了今年上市的影响,但谁将首次入股AI仍无定论。在质疑整个行业的背景下,市场给出的估值并不令人满意。
一边是鲜花和掌声,一边是凉水和质疑。
80 后创业者的两条道路
早些年,当90后创始人开始呼风唤雨,四处收购新企业,80后创业者在巨头间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挣扎求生,以收购为现实归宿时,90后早已走上创业舞台,成功挑起风波。由此,互联网创业大军一度在80后群体中呈现出一种“断层”现象,这也使得80后创业者似乎比90后创业者更没有存在感。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张一鸣、苏华、黄征和其他80后老板已经在巨人面前站稳了脚跟。除此之外,今年IPO前聚集了一大批80后创业者的公司。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从人工智能创业浪潮中崛起的科技公司和消费主义催生的新消费品牌。
前者走技术路线,后者走营销路线。
2016年,AlphaGo以4: 1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这场胜负迅速点燃了中国巨大的人工智能之风,无数创业者投身于AI热潮。更早的时候,一大批在实验室蛰伏多年的技术精英也选择了走出实验室。他们寻找风口,赌风口,渴望用科技改变世界。
其中80后占了很大一部分。例如,1988年出生的殷琦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与两名学生共同创办了迪法恩科技公司。娄天成,1986年出生,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大学生计算机程序员,创办了马骁智行。
另外,刚刚上市的AI‘四小龙’和寒武纪,都是AI轨道上杀出重围的初创企业,背后少不了80后创业者的影子。
然而AI创业热潮终究没能持续下去。2020年,创业者将瞄准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在茶叶、潮剧等行业玩新花样。与过去的创业者不同,新一批80后善于激发消费欲望,以满足用户好奇心的方式创造产品,塑造新生网红。
以完美日记、泡沫超市等新消费品牌为代表的创业浪潮,不再是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也不再是依靠技术突破创造新物种,而是市场在追求上已经超越了AI企业。科技创新板上市后,寒武纪股价波动,一路下跌。目前市值只有648亿元,而泡沫商城上市破1000亿港币;AI‘四小龙’上市之路坎坷,完美日记短短4年就成为中国美容化妆品第一份额。
外界对AI的高期望下降,AI企业的商业前景受到质疑,科技创业之路似乎进入寒冬,消费主义盛行,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内心需求的产品如新潮鞋、盲盒、美容化妆品等大行其道,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涌入。
然而,这种趋势掩盖了危机。
2020,创投界没有新故事
去年9月,阿里公开预测“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创造新品牌的10年”。他们认为,“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将成为中国未来5-10年最确定的机遇。
范姜的初衷是强调天猫仍然是新品牌的核心地位。从整个创业环境来看,这种判断与目前创业轨道对打造消费品牌的专注惊人地相似。完美日记,泡泡超市,爱茶,活力森林,爱茶.除了在2020年涌入创业阶段的中心,似乎没有其他新的商业故事。
互联网巨头忙着缩小规模,打击菜商,新一代企业家盯着年轻人的口袋。
这是必然的。互联网给80后创业者留下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一条赛道,每一个细分市场,几乎都已经挤满了无处不在的巨人或者巨人体系中的创业者,这还不包括到处被倾倒的‘漂浮尸体’。仔细看看每月100大应用,你会发现2020年诞生的新产品很少。消费主义盛行,新品牌才能快速成长。
但主流舆论批判消费主义,很多人认为消费主义混淆了年轻一代消费商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实际使用价值。比如你买了一个盲盒,其实并不喜欢里面的东西,但是打开盒子的行为本身就会带来一种类似赌博的情感体验。
外界担心年轻消费者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但真正进入陷阱的可能是他们背后的创业模式。
2010-2020年间,互联网创业浪潮高潮迭起,如外卖、O2O、在线租车、短视频、共享经济、AI等。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参与变得越来越活跃,但它所承载的创新价值却直线下降。从改造传统产业、升级消费模式到消磨用户时间,只剩下消费欲望的满足。
这和创业者的起点有关。以前创业者的初衷是改变,现在变成了迎合,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在不断变化。一旦这种变化得不到认可,公司产品的生命周期就会大大缩短。
而且,从用户习惯形成到用户价值挖掘的原有商业链条也不再建立。
另一个风险在于,泡沫超市、西茶、袁琪森林等新消费品牌的背后,本质上是年轻人的深度不安全感推动的消费行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消费行为对缓解焦虑没有太大的好处时,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很明显了。
互联网再无 " 破局者 "
2015年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出现下一个BAT吗?
这个问题曾在2015年9月由知乎上的一位网友提出。在为数不多的答案中,答案出奇的一致:没有。
然而,后来事实摆在面前。1月6日,即使在舆论风暴中,品多多股价暴涨,市值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值——2300亿美元。黄征的个人财富先后超过马云和花藤,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对于创业者来说,拼多多的成功比美团更有影响力,差别不大
美团、滴滴等新势力成长为行业巨头,依靠模式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与BAT早期占领电商、社交网络、搜索领域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异,而拼多多则成功突破阿里与JD.COM的差距。这似乎在向后继的创业者证明,在已经设定格局的行业环境下,以小搏大不一定不可行。
但如果要问2021年互联网创业公司会不会出现下一个‘拼多多’,答案可能还是很悲观的。
据IT Orange统计,2020年共投资国内新经济公司3886家,融资总额8145亿元。在这个大蛋糕中,56%的资金被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的公司拿走,但这样的公司只占被投资公司的4%,2020年高达89%的公司只被投资过一次。
显然,在未来,资本集中在少数龙头公司的趋势只会更加严重。
更具体的说,大部分钱都去哪了?一方面是医疗、在线教育、工业互联网以及以机器人、芯片、智能硬件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另一方面是二线城市的新消费投资,即茶、自制锅、酸辣粉等新消费品牌。
在前一条创业轨道上,已经发展了好几年,理论上以科技为主的公司潜力最大,想象力也远不止这些。然而,科技型公司具有R&D时间长、商业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中前期以R&D为主,产品为辅,商业模式相对滞后。这已经成为资本寒冬中最大的伤害,因为市场更看重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
因此,目前这类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的方式已经无法通行,只能借助股市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至于后者,新的消费品牌如泡沫超市、西茶、袁琪森林等。是成功营销和失败营销。在非刚性需求的限制下,其产品只能覆盖一小部分年轻人,喜欢的人愿意消费,不喜欢的人很难打动。更何况在新的消费领域,细分出来的赛道很多,很难打造出一个统一茶叶或者潮剧市场的巨头。
80后创业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0年,“口红效应”出现,消费者避免购买大宗商品,更喜欢能满足强烈消费欲望、带来心理安慰的产品。口红、盲盒、线上名人茶等等都是一样的,会孕育出更多新的消费品牌。然而,这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还没有定论。
但是消费者的口袋早就被无数创业者盯上了,他们的手段没有技术含量,但你还是没看透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