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当一个好的概念出现时,它会迅速掀起舆论,随大流,悄无声息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退出。高温很难持续很久。这种突然的搅动就像是一个使用更多催化剂的实验。缺点是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者,造成损失。好处是缩短了真正值得投资的概念的试错周期。
热度消退后,这些概念有的真的失去了,比如新零售、私域流量,有的则进入了“默默致富”的阶段,比如小程序。
今年微信公开课邀请函中,视频号无疑是主论坛排名第一,但小程序排名第二,排在微信支付和企业微信之前。这引起了奇偶学派的注意,通过查阅,我们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
2020年1月,百度智能小程序宣布,其月寿命突破3亿。9月,在百度联盟峰会上透露,其月均寿命超过5亿。数据背后有一个趋势。有人来了负面看法,媒体不再关注小节目,但我们坚信小节目正在做大做强。
这是2020年的时代背景和企业战略决定的。
01共识
先说时代背景。疫情带来了一些在线领域的增长,小程序肯定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各地的卫生法规,还是住房经济对健康和购物小项目的推动,小项目的普及都在加快。
这符合2020年巨头们的一个共同战略:服务。
其实,前几年盛行的“后半”理论,对应的是C端流量向线上浅层转移过程的结束,红利期的结束。显然接下来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切换到B端,一个是深度培养这些C端流量。可惜当时市场上的人群都是向b转型的小号。
但是到了2020年,我们会注意到互联网头玩家都在努力做深度服务,以服务求成长是共识。具体的办法就是给拳头产品镀金,比如加强微信、百度APP、支付宝的服务属性。
这背后也有一个共识,就是服务基本上是由小程序来承载的。
比如微信在2020年底推出了“腾讯旅行社”,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微信对服务的贴近度。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腾讯一直想完成的闭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能完成,最后以一个小程序告终。
百度将服务作为年度移动生态的两大核心战略之一。有三种模式:健康、电商等复杂重点领域,百度会自建服务,工具服务一般采用聚合模式避免重复,一些不方便单独做的服务,如房地产,采用共建模式。但如果看这些服务的表现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小程序。
相反,阿里、美团等平台通过小程序实现服务的情况并不明显。有一种说法,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腾讯连接人和其他人,百度连接人和信息,服务具有承载和延伸其主营业务的功能。但是阿里把人和货联系起来了。本质上直接提供交易服务,所以小程序对它来说没有另外两个重要。
不过阿里努力服务了一年,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支付宝APP越来越像服务本地生活的美团。根据国际惯例,阿里给出了一个新名词,即胡小明提出的“数字生活新服务”。
总体来说是互联网巨头从叫嚣到B到深化服务的共同转型。这种服务基本上是通过小程序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小程序被百度列为移动生态三大支柱之一,其次是微信公开课座位上的视频号。
02差异
BAT在如何做小程序上有明显的区别。在“超级APP APPlet”的服务策略中,载体是超级APP,巨头之间的差异在超级APP内外都存在。
在:
比如微信,对于平台来说,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化的。群聊、微信官方账号、朋友圈的功能归根到底是提供社会支持,而不是成为营销分流的入口,让社会环境烟雾弥漫。但是对于更多的商家和小程序开发者来说,微信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群聊和朋友圈的门户都是肥肉。
因此,双方在是否开放入口的问题上存在根本矛盾。另外,微信中需要分流的不仅仅是小程序,所以小程序在微信上可以获得有限的入口支持。
至于阿里,从入口来看,支付宝连服务中心都没做(微信常用的小程序)。这可能是因为支付宝的首页显示所有的服务都与购物和生活有关,所以我觉得小程序提供的服务能力对百度和微信更有意义。
因为百度APP,尤其是来自搜索那部分的流量,有明确的需求。以前百度把需求引导到各种服务平台,现在通过各种小程序的服务来完成百度APP中的需求。一个比较形象的表达是,以前用户用百度搜索,去,现在百度想给用户提供搜索服务。
所以百度APP中智能小程序的入口很多。根据他们的官方声明,目前有80多个入口,包括百度APP首页下拉的服务中心。
外面:
互联网诞生以来,关于开放和关闭的讨论一直没有定论。
做小程序的核心区别在于自己超级应用之外采用的意见,也就是其他应用。
阿里是著名的流量黑洞,只具有从外部购买流量的习惯,基本不对外发送流量。比如最近比较热闹的虾米音乐已经关闭了。先想想UC的现状,再看看微博。对于阿里来说,对外开放小程序是一个伪命题,基本就是止步于支付宝和淘宝。
腾讯一直倡导开放。但一切都逃不过“利”字。微信作为小程序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留住用户,而是为了集中流量,而不是分散流量。所以在小程序的开放上,腾讯可能没有阿里做的多,至少支付宝的小程序也开放了自己的UC、高德、淘宝等应用。
百度的思维和背后的逻辑与腾讯完全相反。腾讯是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属性,所以用户非常稳定。做小程序是为了保持更多的流量,不希望流量溢出到其他应用;百度拥有丰富的流量,但希望通过更多地服务用户需求来留住用户。
一个证明是,根据数据显示,百度APP的用户登录率接近70%。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开源联盟,只需要开发一次小程序,就可以在多个百度和非百度平台上运行。
这个开源联盟是百度在2018年推出智能小程序后不久推出的。当时百度直接把50多万行的源代码全部公开了。WiFi Master Key等一些平台很快就决定采用百度的底层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平台小程序。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8世纪末,WiFi万能钥匙公布的数据是每月8亿多条人命。但是WiFi万能钥匙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频率低,随时可以走,所以用户不会频繁打开,打开后也不会停留。这是典型的有流量,但希望提供更多服务,留住用户。
到目前为止,这个开源联盟已经达到了55个成员。对于开发者来说,这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对于这些平台,尤其是百度,这意味着他们在推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通过小程序快速覆盖更多的服务场景。
结果仍然用来证明智能小程序可以在政务、购物、旅游等271个子场景中提供服务能力。
03悖论与通解
继续思考小程序的链条,开发后的下一步显然是分销。其实这个阶段有一个悖论,平台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解决。
回归本质,小程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常用的轻量级应用,为了更简单的解决一些低频需求。
但是如果用户需要主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小程序,一般是如何实现的?答案是,用户需要确切知道打开哪些小程序,才能获得服务,解决自己的需求。但是既然是低频不常用的服务,用户怎么知道用哪个小程序,甚至哪个最好呢?
这一步筛选比较小程序,对于用户来说是极其困难和不方便的。想一想,一些小而常用的功能,也许能满足熟悉又不想分别下载应用的用户的两种需求。比如“顺丰快递”的成长,多靠小程序;其次,还有其他巨型应用的微信小程序,但这种情况下,头效应明显,其次,用户可以点击其他应用,比如滴滴出行。
但是以上两种情况远远不能代表用户的所有使用场景和需求。作为用户,我们会有亲身体验。微信小程序日常使用主要有两种场景:
1.通过社交传递的小程序。比如刚加的朋友分享的名片,比如朋友分享的跳转,熟人分享的抢票帮助;
2.离线引导使用的小程序。比如小程序原本设想的公交车站购票场景,比如在餐厅用餐时的点餐系统,疫情中的各种健康码。
我们会发现用户在使用微信小程序时很难脱离这两种场景。很明显,微信小程序的分发逻辑存在问题,用户经常会因为各种低频需求而面临找不到用什么小程序的尴尬,但这应该是小程序的真正价值所在。
直到去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故意不去现场却依然刷屏的张小龙给出了答案。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搜索应该是小程序的主要流量来源”。
作为搜索行业的大哥,百度也有类似的认知,提出的概念是搜索直链服务。为了扭转这种搜索局面,腾讯和阿里去年都在积极探索搜索。
腾讯想收购搜狗,阿里成了创新业务集团的夸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用自己的需求获得更多的流量。当用户搜索一类需求时,很清楚应该分发什么小程序来为这些需求提供服务。
其次是生态和机遇的问题。从PC时代转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面临壁垒问题,搜索引擎根本无法打开信息孤岛。但是在小程序生态中,作为一个平台,很容易突破这些轻量级应用之间的壁垒。
对于百度(微信)来说,回到PC时代搜索引擎对网站的感知和控制是完全可行的,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答案和服务分发。
但是搜索这个领域是百度多年的大本营。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积累,腾讯阿里要获得更多需求明确的流量,以及掌控一套生态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4年底
从胡小明的那句“数字生活的新服务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互联网红利”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盲目去B的焦虑正在缓解,巨头们已经意识到转移到在线C端的流量太浅,还有巨大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020年是外部环境迫使用户更深层次应用互联网服务的一年,也是小程序作为各种面向服务策略的核心执行者,大踏步前进的一年。
没有大张旗鼓、铺天盖地的讨论,并不意味着一个好概念的消亡,可能是经过验证后正在稳步发展。社区团购是今年最给力的概念,其中最好的是旺旺和首选。不就是做小程序,不做web和APP开发吗?
小程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