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辉阳介绍,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加快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24条”,已推动国家和市级部门出台3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1+5”资金政策体系,落实支持资金17亿元,有效促进企业纾困和创新发展。总体上看,通过支持创新创业,北京稳住了全市经济大盘,积蓄了长期发展动能。
他表示,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逆势增长至2.8万家;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数量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同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500家,集聚了一大批专业服务机构、共性技术平台、创新联合体和创新型社会组织,创业投资案例数和金额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支撑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提升,有效促进硬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他呼吁大家要坚定在京信心和决心,抢抓疫后发展机遇,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全市将进一步聚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强化成果转化、硬科技孵化、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施辉阳指出,“去年我们重点在原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智能硬件、元宇宙、高端仪器传感器等领域布局了9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和14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同时,制定了《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着力实施‘七大工程’,文件已经市委深改委审议通过,近日正式印发。2023年,将加快落实行动方案,编制全球孵化人才清单,会同各区招引一流人才,建设标杆孵化器,探索建设离岸孵化器,着力推动国资孵化器改革创新和升级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孵化服务对全市重点区域和领域的全覆盖。”
此外,施辉阳表示,2022年重点布局建设了12个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4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16家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中小微企业打造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东升科技园等建设10个高品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得到优化提升。2023年,将重点构建环高校院所一刻钟孵化圈,打造企业落地加速和产业集聚发展带;围绕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牵手”群组,加快完善硬科技企业接力孵化与落地承接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硬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措施,促进企业梯次培育和发展。为入驻园区的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档案托管、社会保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一站式公共服务,为顶尖专家及创新团队提供优先、直接的贴身式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