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芯片行业不仅一如既往的热闹,甚至超越了过去。
这种兴奋可以从两个层面看出来:一方面是资本层面,比如资本方面,高燕今年上半年出手80余次,重点布局芯片和自动驾驶产业链。比亚迪不仅做了自己的产业,还开始投资。美团宣布通过关联公司投资芯片企业,国家大基金频频出手。
至于企业融资的消息,更是数不胜数。近日,讯信维、艾欣科技、荣信半导体、聚信维、信驰科技、通光晶体、飞翔科技、艾娃科技、杰华特微电子、沃达半导体、德瑞凌鑫、信启源、西华科技、朗利半导体等。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数亿的融资金额。
相关数据显示,仅一级市场,2021年上半年就发生了200多起芯片融资事件,总金额近3000亿元,远超2020年的1000亿元。
此外,作为连锁反应,另一个令人兴奋的层面是工业方面。在国内芯片行业迎来黄金投资机遇期的同时,包括英特尔、英伟达等在内的巨头纷纷出手。而众多行业相关企业也在不断进行并购、合作,并不断扩大产能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首先,英伟达想以400亿美元收购ARM。后者是全球最重要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95%的移动芯片采用ARM芯片架构设计;即使我们的目光转回中国,文泰科技最近也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安石半导体已完成对英国最大晶圆制造商新港晶圆厂母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长期实施独立R&D和海外并购的双轴联动发展战略,成功量产基于DPU的智能网卡产业线的新奇源创始人陆晟表示,“高端芯片的R&D投资大,周期长,门槛高。如果没有过去成功案例领先的团队,风险太大。就我们而言,我们已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智能网卡量产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目标基本上是国际巨头,相关的动作也会排队。”
自主研发+合作并购
大大提升芯片研发量产速度
近日,博通、联发科、满妹电子纷纷表示支持NVIDIA收购ARM,且不说最终能否实现NVIDIA的收购,但收购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芯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ARM开发的芯片设计架构垄断了手机芯片95%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前,英伟达还以69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芯片制造商Mellanox,并在与英特尔和Xilinx的竞争中胜出。
为什么NVIDIA要在这样一家“鲜为人知”的公司上花这么多功夫?原因是目前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中有超过250台采用了NVIDIA的计算平台和Mellanox的互联解决方案。通过此次收购,NVIDIA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可谓“更加强大”。
毕竟在芯片的不同领域,即使市场大,前景好,也只有一家最好的企业才有机会赢得市场和利润,而背后的企业才有难得的喝汤机会。
为了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收购无疑是巩固英伟达行业地位的最佳、最高效的方式之一。AMD斥资350亿美元收购Xilinx,54亿美元收购ATI等等。
业内人士也直接向中国投资网展示,从设计开发验证来看,团队的执行速度和稳定性都非常高。一旦出现任何错误,都会影响整个R&D进程。比如英伟达和英特尔会选择不同的团队一起开发,因为重新开发的成本太高,而且流程越先进,成本就会越高。
浦东科技投资总监周信也表示:“这些巨头公司直接选择收购,意味着他们已经达成共识,大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和产业资源。一旦合并成功,他们可以直接丰富和加强自己的产品。行,英特尔在做这个,NVIDIA在做这个,AMD也在做这个,高端芯片巨头的成长路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个模式。”
在周信看来,国内芯片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要想获得后发优势,挖掘创新资源,在先进国家积累,择优合作或合并,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弯道超车,都可以视为首选方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目前各行业对芯片的需求非常旺盛,路透社认为“需求已经达到顶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7月以来,全球已有5起宣布的大规模芯片并购,并购金额达11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随着后摩尔定律时代的到来,CPU计算能力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网络传输速度,刺激DPU市场需求持续激增。仅应用的激增就使得当代数据中心的网络流量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通用服务器新出货量为1210万台,同比增长3.1%,未来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3%左右。2027年,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器市场可能会从2020年的4.5%增长2亿美元上升为5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4%。
在拥有大规模服务器的数通和电信厂商中,数据中心带宽2-3年迭代一次,且服务器在网周期3-5年,一般情况下每台服务器会配1块至多块DPU,那么每年DPU市场将有着可观的新增市场规模。
回看国内市场,DPU市场规模增长周期与数据中心升级周期契合,到2025年,中国DPU市场规模将超百亿美元。其中,以互联网企业和云计算厂商为代表的数通市场和电信市场服务器占比超过一半,均有较高的计算密度和网络密度需求。
另外,随着国内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的开拓,底层网络加速和相关市场的需求增长可能更是远超预期。
为了更好应对爆发的市场需求,芯启源成立之初,就已经坚定地实行自主研发与海外并购双轴联动的发展战略,自主研发的产品不断升级实现量产的同时,发挥全球布局优势,在海外并购扩充产品线。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芯启源还与深耕智能网卡领域近20年的行业先驱公司通过类收购模式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该公司长期专注于打造基于网络处理器芯片的智能网卡产品线,且在网络卸载和加速、网络安全、网络可编程等领域建树无数,还是Linux、OVS、DPDK等开源社区积极活跃者和贡献者,在智能网卡领域积累了众多的客户和良好的口碑。
当然,所有收购与否,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判断的,如果市场在刚开始逐渐起步阶段,还是可以自主研发并推进产品入市的,但如果市场已经到了大量应用的阶段,还是要以最快的速度量产并占领市场份额,而此时,并购合作是就非常好的方式。
在收购之后,芯启源就直接加速了整体智能网卡的研发进程,一来现有的产品可以马上售卖,占据产品先发优势,二来在市场不断验证的基础之上,二代产品研发会更加快速。
芯启源方面表示,“我们的并购也不涉及到太多的磨合成本,因为各自产业线是互补的,但如果是收购竞争对手的产品线,再消灭竞争对手的市场需求,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通常也是很多收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竟,对于芯启源而言,其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皆是在美国硅谷有20多年芯片领域研发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有全球化团队管理经验,和很强的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
和利资本MD王馥宇也表示:“单就DPU而言,技术壁垒和商业壁垒都非常高,产品能否成功研发出来,客户是否愿意试用都是挑战。对企业来说,客户不愿意试用,就得不到反馈和改进,从而也无法对第二代产品进行迭代和提高。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历史成功量产记录的创业团队被质疑也是正常的。”
在他看来,投资人需要格外谨慎,至少要了解这个团队凭什么能做出来,是否有可以证明的历史成绩。而此时,看到芯启源这样一个团队--过去一直在坚持做相关的事情,被市场证明的量产经验,还能批量出货。对投资人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比如,成功研发一款有市场竞争力的DPU芯片,基本上至少需要200人以上的软硬件团队研发2到3年时间,叠加数十亿人民币的投入。国内有过DPU成功量产经验的团队几乎没有,还要考虑到研发成功概率,以及对资金的需求量。”
王馥宇说道,“芯启源选择了一个全球范围内都少有的在SmartNIC/DPU芯片有历史量产出货记录的团队,且过去数十年专注在此领域,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看到了芯启源的选择,并相信他们的判断。”
相关行业人士直接指出,并购需要很长时间的行业背景积淀,在资本极热的今天,多的是出得起钱的收购方,但是真正能找到有实力的标的,而且双方能达成一致目标的,少之又少。且并购后如何实现团队融合,核心技术吸收消化再研发,对团队的要求都非常高。芯启源的成功来之不易。
从客户出发,做市场的验金石
“即使是收购,团队的理解消化能力如何?是否具有本土化的能力?有没有好的服务团队去提供后续支持?公司的人才后备队伍和领军人物能否在国际化的合作形式中,把原有资源发挥到最大?这些问题对双方都极具考验。”王馥宇说道。
当然,王馥宇看好芯启源,除了看到技术和商业门槛之外,也看到芯启源当下已经拿到了中移动以及其他更多客户的订单,已经进入到了正向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下芯启源已有量产出货记录,已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和商业风险;市场上其他团队如果下场开始从零开始研发,从研发到量产,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显然芯启源已经抢占了先机。至于收购后的消化吸收,相关团队可以内部融合,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团队,将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成功与否,还难以预料。”
而就芯启源当下发展来说,“目前国内云数据中心厂商大部分需求都在逐步往智能网卡上转移,芯启源正好有相应的产品,而且这样的产品也可以同国际巨头相抗衡,就与苹果此前和微软竞争之时一样,我们可以马上快速占领市场。”卢笙提及道。
据悉,芯启源智能网卡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基于SoC架构的成熟DPU(Data Processing Unit,数据处理单元)完整解决方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成熟量产,可以提供从芯片、板卡、驱动软件和全套云网解决方案产品,具有可编程、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节能减排等独特优势。
现如今,芯启源已为中国移动云数据中心系统建设提供基于先进DPU芯片打造的智能网卡解决方案,还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约,成立了移动云联合技术实验室。
除此之外,从芯启源相关人员口中获悉,在国产自主被愈来愈重视的环境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主要云服务提供商、OTT互联网企业和服务器厂商,都开始与芯启源的网卡解决方案接触,客户需求“扑面而来”。
卢笙也指出,国内的一些应用涉及到定制化的内容比较多,且相对国外而言,国内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也因此,国内客户很多时候探索比较靠前,幸好芯启源的发展与他们是同步的。
“芯启源可以提供从芯片、板卡到驱动软件和全套云网解决方案的产品,我们提供的是可编程的DPU智能网卡,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在基础架构上可以解决客户遇到的80~90%的共性难题,剩下的百分之十几的需求,可以通过编程开发来个性化满足,从而可以更快打开市场,赢得更多客户。一张网卡且不说需要三年左右研发时间,而且也并不是做完了就可以包打天下,我们是一个可编程的DPU芯片,可以满足丰富的客户需求。”
据了解,芯启源在不断接触客户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遇到坑,而是在其他初创企业遇到坑之前已经走过了这段路,从而现在有成熟的、可以量产的产品。
当下,芯启源也正在积极布局各个行业的头部客户,其四款核心产品已经投入生产应用,比如说其EDA仿真平台就已经在今年6月实现量产交付,并在智能网卡的需求和应用还没在市场上形成标准化的定义,芯启源在时间上已经占据了非常大的先发优势。
而就具体路线而言,卢笙认为,“未来几年,网络还将不断提速,云数据中心不断扩容,智能网卡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芯启源基于DPU的智能网卡可编程、可高度扩展,更易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这种完全开源的技术路线,还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我们有信心,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网卡解决方案供应商,具备和世界巨头竞争的独特优势,快速抢占云数据中心的市场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