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App暂停注册新用户后,网络购车补贴大战再次打响。北京的小Z尝试了两天其他出租车应用,在朋友圈开启了吐槽模式。
第一次,她在曹操的旅途中撞了一辆车,但是司机找不到地方接她,打电话对她大喊大叫,然后挂了电话。“很明显,他找不到地方,他怎么能怪我呢?”小z很生气。
第二天,小Z试着和美团一起打车。这一次,情况更加精彩。司机接她后,绕道去加油站加油。司机解释说都是为了KPI,他已经做过几次了,但只有一位比较“关心”的乘客质疑过。
虽然司机给了她两块钱的车费,但小Z还是觉得打车体验不是很好。
小Z的案子不是一个个案。很多乘客告诉申然,出租车优惠券多了,可供选择的平台也多了,但出租车并没有变好。网上有很多吐槽和投诉,比如“打车不容易”、“司机服务态度差”、“导航定位垃圾”。
7月4日,“滴滴出行”App从各应用商店下架。原本一个大的网约车市场被撕开,看到机会的各大网约车平台蜂拥而至,开始争夺用户。但是流量和订单都来了,平台的能力和服务跟上了吗?
优惠多了,但是车不好打了
为了上班不迟到,沈小兰每天早上9点都会打开几个打车应用,一起叫出租车。一天,沈小兰分别在滴滴和美团上叫车,五分钟后滴滴回应。撞了车后,沈小兰直接上车,却忘了取消美团的订单。
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沈小兰接到了美国代表团司机的电话。司机说:“我在楼下。”沈小兰无奈地在朋友圈吐槽:“反应慢没有错,但是早高峰叫车要一个小时,所以真的没有打车的意思……”
不仅仅是沈小兰,周晓最近也看到了很多出租车打折的信息。为了“薅羊毛”,她故意避开早高峰,上午11点开曹操叫车。结果,20分钟后,根本没有司机接听。“车去哪儿了?”她表示怀疑。
滴滴App下架后,大量订单和乘客涌向其他出租车平台。一些乘客发现,即便有了这么多的叫车软件,出行高峰期依旧动辄排队一二百人,等待时间超过半个小时,无司机应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周晓感叹燃烧的深沉。有时候接订单的司机都在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平台算法不对,还是容量不够。”。
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比如定位不准。
最近下了很多雨天,Aqi明显感觉到滴滴的响应速度变慢了,于是转投了高德等聚合出租车App,响应速度确实很快,但也有很多烦恼。
有一次,阿琪被安排在地铁口,而高德把她安排在了马路对面的另一个地方。她花了将近五分钟才找到司机。“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很多时候只能自己跑去找司机,太麻烦了。”阿七无奈地说道。
不仅定位不准,还有部分用户发现高德、美团等应用的打车软件导航系统不够精准。很多从滴滴转到其他平台的司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司机告诉沈伯恩:“有一次,明明左边有个石墩,导航也左转了。”
司机的服务态度也很成问题。
有网友在微博吐槽:“我最近开始用高德一个月,遇到了好几个‘神’。第一个司机直接在车里打电话,喷了高德的客服地图,地图不准确,大声喊道。第二个司机的车有烟味,空调很冷。请他把音量开大,装成哑巴。”
平台急于扩张抢运力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现在很多独立应用都存在很多需要优化和解决的问题。”跟团中国CEO庄志强向深然指出:“比如在路线规划上,从A点到B点有几十种导航策略,需要强大的算法和数据来支撑选择哪条路线。在这方面,头部互联网公司具有绝对优势。其他新平台暂时做不到和头部平台一样的用户体验。这不仅是钱,也是时间。”
而在当下,产品优化还不是网约车平台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今,网络汽车已经成为股市,C端用户不再是关键的核心点,而是容量。谁能快速抢占交通运输市场成为这场战役的重中之重。
7月初,滴滴App下架,各大网约车平台争相花钱争夺运力。
北京一家租赁公司的运营调度负责人阿明向申然透露,其中很多人都是滴滴的负责人
供运力的CP公司(CP即Car Partner,车辆管理合作伙伴)已经开始转向其他平台了。“之前是滴滴一家独大,没得选。但是滴滴对CP公司的抽成多,而且管得严,但凡有点儿罚款、违规,我们CP公司就会被扣钱,大家一直都有怨言。现在阳光、首汽、美团开始拉拢供应商,大家自然都会看看其他的平台。”阿明指出。如今滴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掉转船头抢起了运力。
张师傅现在还在滴滴平台上接单,他告诉深燃:“最近在滴滴平台上一天接满31单,就会有180元的补贴。这种补贴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见到了。”
而另一位吴师傅,在滴滴下架当天就换了平台。他发现自己所在的滴滴优享司机群中,28个司机如今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都去了其他地方。“现在是我们选平台,滴滴管得多、钱还少,谁还愿意继续待着。其他地方要么有补贴,要么免抽佣。我现在随随便便跑一天都能有七八百元的流水,在滴滴那边拼死拼活最多有五百左右的流水。”
这场新的战场中,网约车司机反而成为了香饽饽,被各个平台争夺拉拢。
一个网约车订单的完成中间存在这样几个步骤:发起订单-响应订单-接驾-送达-支付。“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响应订单和安全完成接送。在司机接到乘客后,服务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平台太多了,司机可选择的范围太广了。”庄智强指出:“司机现在如果在一个平台上待得不舒服,会迅速换到其他地方。”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如今是烧钱抢运力的关键时期,平台的首要任务是把司机吸引到自己的平台上。“在司机的管理上,大多数平台采取的措施基本都是,管理但不会特别约束司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不少网约车司机也已经发现,相比滴滴,其他平台对于司机的约束和规则要少得多。吴师傅就对深燃表示,滴滴管理得非常严格。“客户稍微一投诉,我们的派单就少了,而且经常要去开会、考试,考试不过根本不让上路。现在换到其他平台,这些平台根本没那么多事儿,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网约车平台如今急于扩张抢运力,没有把重心放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改善乘客体验上。平台约束减少了,司机自然有恃无恐,乘客的打车体验变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合规依然是个大问题
更多人的疑问是,大家都在抢运力,为什么普通消费者还是打不到车?
因为整体的运力和车辆并没有增多,只是司机和车辆如今从原先的一家分流到了其他几家。
一直以来,网约车市场都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毕竟,对于大部分司机来说,跑网约车是一项薪资微薄又十分辛苦的工作。庄智强指出:“网约车司机的收入被压得很低。人们但凡有更好的选择,都不会考虑跑网约车。”
这也就意味着,如今一个城市跑网约车的司机和运力基本已经固定,很难再有增量。
再从城市的道路交通来说,网约车市场增长到一定规模,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出行效率。
在上半场竞赛中,为了快速抢夺市场培育用户,当年的滴滴、优步等网约车公司疯狂砸钱降低入场门槛,大量不具有营运性质的网约车进入市场,占据了大量的城市道路,加剧了城市拥堵。
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就曾对美国44城进行分析,随后发现,网约车导致公共交通使用量减少9%,城市拥堵时长增加4.5%。
监管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如今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网约车从业需要“三证”。即,平台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驾驶员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具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不过,由于办理人证、车证的成本高,很多司机会尽可能地逃避办证义务。而不少网约车平台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有时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如今合规是大趋势,也是每一家公司绕不开的问题。”庄智强指出。具体到每个城市来看,当地政府的网约车政策成为了市场当中最大的变量。
考虑到各地出行市场存在差异,目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以属地监管为主。在《暂行办法》公布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管理细则。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于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比较高。
监管部门也在进一步加强对市场规范运营的监管力度。
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中规定,非法所得要没收。因而,对于非法网约车而言,被查处后,不仅面临着罚款,还将被没收非法所得。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样全新的监管措施主要是加强了对无证营运的惩戒力度。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流量大户美团、高德,还是志在必得的T3、曹操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都需要考虑如何在合规与服务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
聚合类平台胜算最大?
此番滴滴遇挫,各家纷纷疯狂进攻。反攻最猛的当属美团打车。
7月9日,美团打车重新在华为、苹果等应用商店内上线了,并且如今美团打车开通服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等100多个。这一次,美团同样是以聚合平台的身份入场。
在司机招募上,美团也下了大力气。美团表示,从7月14日至7月20日活动期间,新司机注册后即可享免佣7天政策。此外,美团表示邀请司机最高可赢取8888元,同时推出平台保障服务,为司机提供垫付服务等。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美团打车目前最大的对手是高德。
跟滴滴不同,美团、高德等打车平台是聚合模式。在这一轮网约车大战中,这种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注意。
用户阿伦在研究了各个平台的App后,最后选择只安装了两个,一个是滴滴,另一个是高德。“其实很多消费者打车就三个需求,一是坐车的舒适度,二是应答率,三是便宜。至少在快这方面,聚合类的打车App已经能满足了。”阿伦指出。
用户小熊猫也持这样的观点,“最近,滴滴的车辆越来越少,不好叫车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高德这类聚合类的App,毕竟里面聚集了大量第三方的网约车,叫车速度真的快。”
一位网友甚至这样总结道:感觉聚合类平台体验上唯一的优势就是随时比较快能打到车(毕竟种类那么多,但司机可能离你很远) ,其他全是不怎么好的体验,比如司机师傅很暴躁,主要体现在开得很猛,比如车内异味很常见等等。但能做到“快”,其实就很满足了。
确实,与传统的网约车模式相比,聚合模式链接了多家第三方网约车平台,能够做到更快响应。
尤其对于入驻其中的第三方网约车公司来说,聚合类平台的出现至关重要。对于当下的网约车市场,长期烧钱已经不再可行,关键点还在运营效率,包括如何提高手头资金的运营效率、如何加强司机端的管理能力、如何运营并承接好流量等等,这些都需要极强的整合能力和运营能力。
庄智强表示,作为第三方的网约车公司,他个人很看好聚合模式。
但是这类聚合模式,从长期来看,依旧有颇为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比如,打车体验差、客服推卸责任,投诉无人处理等等。
“从长期来看,平台与平台之间差距会慢慢拉大,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好、更稳定的、更有性价比的服务,这场网约车大战,其实是一场持久战。”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