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年一度的暑假,全世界的夏令营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让孩子的暑假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缓解无法照顾孩子的苦恼,家长们会选择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班之外的各种夏令营活动。尤其是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一开始校园托管服务会进入,校外学科培训会离开),夏令营似乎是一个看似平庸但选择时不能出错的“答案”,成为家长安排孩子暑期生活的方式之一。
暑期夏令营缘何而起
夏令营已有近16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美国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航海、钓鱼等户外活动,享受身心,拓展体能。从那以后,这种形式的活动在美国变得越来越普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夏令营组织在美国诞生,并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虽然很早就起源于西方,但夏令营进入我国相对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出现。当时少先队队成立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前往前苏联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中国最早的夏令营。当时夏令营只是国家单方面投资主导的公益活动,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参加。
1992年,中日两国在内蒙古草原举办草原探险夏令营。这次活动真正把营地教育的理念带到了中国,逐渐被国人重视和思考。之后,国内夏令营的组织者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委员会等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也可以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能够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逐渐增多,中国的夏令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组织和各种活动,夏令营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和大规模。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夏令营市场只是火爆,需求还在增长。从供给端来看,据天眼数据显示,中国约有4.8万家夏令营相关企业,其中80%是在过去5年成立的。国内家长对夏令营的需求程度可见一斑。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夏天参加夏令营活动是很正常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Xi等一线城市,愿意让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家长比例已经超过70%。
暑期夏令营魅力何在
如上所述,夏令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仍然相当高,尤其是对生活在城市的父母和孩子来说。那么,作为一个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行业,它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人向往呢?
首先,夏令营不同于旅游和课堂教学。它是游戏、娱乐和教育的结合。在夏令营体系成熟的国家,夏令营的组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既能为青少年提供轻松休闲的环境,又能提高营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远离传统学科知识的教学理念,对孩子本身很有吸引力。
另外,夏令营一般都是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参加夏令营对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很多好处。在夏令营的一些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来自家庭和学校完全不同的锻炼和体验,这有助于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他们从未接触过自然的生活环境。它可以帮助改善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与其他孩子相处。尤其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城市里很多孩子都缺乏。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夏令营是一个自然而优质的锻炼平台。
最后,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夏令营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不断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素质教育相伴而生的夏令营正好与此背景相吻合。
一般来说,对于孩子来说,看夏令营可以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学习,体验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他们还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提高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新的友谊。而且,在一些具有游学性质的夏令营中,孩子们还可以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美景,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暑假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苦恼,同时也给孩子一种不同于“补习班”的学习体验。
资质、收费、安全 行业发展背后的弊病
市面上的夏令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游学,即在暑假带孩子去国内外的名牌大学。
育机构参观交流;二是体能拓展类,包括军事体验、体育项目训练、户外拓展等。但无论哪类,不可否认其背后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开办夏令营几乎不需要专门的资质或者说尚没有明确的资质认证。从机构主体看,除了学校、教委等官方或公益团体外,开办夏令营的主要还有酒店旅行社、培训机构以及专门从事夏令营业务的机构等。其中,旅行社和培训机构仅仅有承办旅游业务资质和培训资质,主管单位分别为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而大多数专门从事夏令营的机构却既没有旅游资质,也没有培训资质,监管主体也不明确统一。
事实上,近几年夏令营相关企业涌现,也与这一行业资质不明确、准入门槛较低存在关联。由于夏令营活动集中于暑假期间,平时鲜有业务,所以相当一部分机构并不会长期承包营地,也不会长期稳定运营教师团队,而是在夏令营期间短期租用场地,临时聘用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夏令营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说,临时搭建场地和团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潜在的安全隐患就不容小觑。其中,师生配比不足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般夏令营的师生配比在 1:6 至 1:8 之间,师资充足的机构可以达到 1:4。但实际开办过程中,仅部分机构能达到这样的师生配比。基本都由于人力、财力等因素,选择一人带十几个甚至更多数量的孩子,监管压力很大,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此外,对于夏令营收费这一点争议也比较多,甚至某种程度上夏令营已然成为有钱人家的专属。据了解,各类型夏令营的日均价一般在 500 元到 1000 多元不等,更有甚者已突破千元一日。如此哄抬价格,势必会扰乱正常市场秩序造成混乱。更为关键的是,夏令营的消费主体是父母,但实际使用者是孩子,因此花钱报名后,究竟是物超所值,还是物有所值,甚至是名不副实,尚没有很好的判定。
一面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面是机构资质不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曾表示,近年来,学校官方组织的夏令营活动由于人力物力限制,逐渐让位于社会化机构。但市场化运营的夏令营机构存在经营资质欠缺、收取费用不明晰等现象,亟需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出台相应行业标准。中小学生的夏令营应该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夏令营的主题、生活和课程要有监管标准,要名副其实,坚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初衷,而非纯粹地变成商业活动。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后 行业的新生 & 挑战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今年暑假,各类儿童夏令营预定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夏令营的主题也更为丰富,军事训练、考古体验、人工智能体验等夏令营产品受到家长们的热烈追捧。
从暑期夏令营的行程来看,旅行及生活体验成了各地暑期夏令营的主要课题,单纯上课的暑期夏令营已经非常少见,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 2% 左右,结合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各类科普类、拓展类的夏令营的发展势头较好,暑期夏令营市场份额在逐渐上升。
目前暑期夏令营市场的承办主体多数为旅行社,部分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也在利用自身行业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暑期夏令营市场。整体而言,行业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头部企业,跑到前段的企业市场份额也不超过 5%,集中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说各家都有机会入局,甚至做成行业“龙头”。
尤其近期中央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后,明确禁止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更是或主动或被动的为暑期夏令营带来了潜在用户群体。此前,家长们尚可为孩子选择暑期课外辅导班来充实假期。但现在,报名夏令营似乎成了除官方托管外为数不多的选择。介于夏令营一贯的素质教育属性,其在学科限制之外,不存在禁止开办的情况,间接吃了一波政策的红利。
此外,经过多年发展,夏令营已不仅局限校外中低年龄阶段,已经形成校内校外两头走的局面,成为各个高校抢夺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暑假期间,通过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参观实验室、介绍导师研究方向、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来确定是否发放拟录取通知书,最终招收该学生。某种意义上看,夏令营已经成为高校的又一“入场券”。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政策带来的挑战,其中也提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虽然,政策总体上没有明确提及夏令营机构,但其已涉及到前文中夏令营存在的一些乱象和问题,行业应引起重视并作出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