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年前到几年后,从国外到中国,会所成为一种非凡的产品。仔细看,会所的火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是自己的通宵火,疲劳已经出现。下半年主要归功于国内复制器的接力。
主流大厂、微博、Aauto rapper等平台趁火打劫,有意无意组织了大V连麦活动;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与声音社会化不谋而合,誓言打造“中国式会所”;中型公司最有闯劲,团队加班加点像素级致敬,上线。
传闻除了已经出现的,还有几十个类似的项目在进行中。不出所料,接下来的两周,声音社会化的狂欢又将迎来高潮。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狂欢和成功是两回事。即使大厂、中厂、创业公司一起上阵,也还是无法掩盖中国版会所难以生产的事实。
大厂集体“薅流量”
有钱任性的大厂,对待风口的态度向来明确:做不做成不重要,热闹该凑还是得凑的。也正是出于此点,大厂追风口的诚意远不及同赛道的其他竞品。
伴随着会所的东风,微博和Aauto在春节期间的相关动作,透露出大厂面对新风的典型心理。
2月12日,元旦。从Clubhouse开始流行到现在十几天了,由Aauto rapper策划的现场语音活动《大家说》开始播出。每天都会发现不同的名人,并以音频对话的形式在聊天室直播。在此期间,观众可以相互观看、互动和聊天。
和会所的房间比起来,不得不说Aauto rapper的聊天室有语音和社交的味道。巧合的是,与Aauto rapper同期,微博推出了#直播春节档#。玩法基本一样,大V直播,观众举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游戏玩法蹭到了语音社交的热点,但是微博和Aauto rapper这两个活动,只是停留在会所的基本功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所以,与其用语音社交,不如在自己的平台上打个“补丁”。
而且,打补丁对于大工厂来说是一件非常省力的事情。“从玩法上来说,Aauto faster和微博的连麦聊天和Clubhouse差不多,其实不太一样。颤音和Aauto rapper之前有语音室,甚至微博直播也不是新功能。这样一个语音室与多年前的YY、9158和其他产品是一脉相承的,”早年开发社交应用的汤姆向雄丘莫说。
跟进热点而又浅尝辄止,细数过往,大厂向来都是如此。究其原因,他们瞄准的并非产品创新,而是风口背后的热度、流量。
比如三年前,在直播抛币风潮中,王思聪“带货”后一夜爆红,国内主流互联网公司加班跟进,全网共同推动了一场流量狂欢。车来车往,热量散去后,只剩下一根鸡毛。事件以同样的速度推进,热点引流也一直在尝试和考验,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在会所点燃的语音社交的帮助下,Aauto Speeter和微博获得了预期的流量。数据显示,《大家说》 Aauto fast直播在线观众总数超过4000万,微博#直播春节档#话题获得2.9亿阅读量。
流量导向之下,资金、资源优势明显的大厂轻松跟上热点,产品方面却少了应有的笃定与诚意,这注定了大厂与中国版Clubhouse无缘。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每次社会领域出现新的潮流,阿里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即时通讯热的时候,阿里推过来。音乐流行后,阿里放出了会唱歌的鸭子和鲸鱼。阿里在校园社交领域展现了真实的我.
与其他敷衍了事的大制造商不同,阿里的策略是坚持在网上推出独立应用。这次也不例外。2月9日,阿里旗下的Meetclub发出微声,称即将推出中文版的Clubhouse,阿里同学正在加班赶工作。
阿里在社交领域的渴望和坚持,并不比专业社交家居腾讯差。虽然被媒体反复评论为“阿里没有社会基因”,但仍在尝试的路上。因此,阿里创建中国会馆的成功率值得怀疑。
大厂醉翁之意不在酒,那是否意味着用心做事的创业公司有了更大的赢面?
理论如此,可是,受实力所限,创业公司笑到最后的希望十分渺茫。如昆仑万维(300418,股吧)创始人周亚辉所讲,“中国创业基本都是抄美国,从抄的角度来讲,抄这个产品的创业门槛太高了。”
前文提到,音频社交在中国并非新鲜产物,技术不会成为创业公司入局的最大阻碍。前熊猫直播联合创始人庄明浩也认为,“国内复制Clubhouse的技术难度很低”。这也给了创业团队盲目自信的底气,业界消息称多个音频社交项目都在酝酿之中。
然而,庄明浩的观点还有后半句,“从结果看我持悲观看法”。
结合Clubhouse的产品特性以及中国音频社交的发展环境来看,技术之外,资金、运营才是将创业公司挡在门外的真正门槛所在。
首先,和其他产品一样,语音社交App上线前期吸引用户离不开铺天盖地的推广。并且,该类产品的拉新对名人的依赖性较高。Clubhouse蹿红的导火索是马斯克的带货。对话吧前两天的刷屏,亦是受各路大佬所带动。
身为创业公司,资金自然是其短板。凭一己之力跟不上烧钱抢市场的节奏,且目前Clubhouse也没有可靠的盈利方案供国内复制者参考借鉴,若再找不到投资机构供血,推广活动无法铺开,请不来大佬站台,创业公司很可能倒在起跑线。
百团大战、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等等,过往每一次风口都是如此。以烧钱换市场套路用到极致的共享单车为例,早期野蛮生长阶段,创业公司之间拼的根本不是产品,而是谁有更多的钱烧。天使轮数百万人民币,A轮数百万美元,B轮数千万美元,C轮之后数亿美元,一年两轮融资方才烧出来一个ofo。
问题来了,资本对待音频社交是否有足够的热情?答案或许是否定的。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近日就资金成本指出,“这对创新公司来说也很难了”。要知道,面对音频社交态度谨慎的朱啸虎,恰是那个在共享单车大战中砸钱砸的最凶,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人。
其次,烧钱大战过后,运营是支撑音频社交产品长续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创业团队的短板所在。
“马斯克过来之后,氛围是不是真的很好,这才是产品的厉害之处。对于KOL讲说,平台只是一个发声工具而已,特别不重要,因为KOL无论在哪发生都会有人过来听”,Tom告诉熊出墨,“平台的产品结构如果能够承接好KOL引来的流量,把他们自然地区隔起来,让他们社交起来,这是很可贵的产品力。Clubhouse在这点上是非常强的,确实形成了一些有社交氛围的房间。”
这也正应了周亚辉的观点,“这个产品的运营难度是很高的。我特别不建议创业公司做,这个产品留存很差,所以创业团队会死的很难看的。”
并且,用户增长对应着团队挑战难度的提升,接踵而至的便是生态变差、劣币驱逐良币、监管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阶段国内音频社交用户多为互联网圈内人士,关注话题、认知程度较为统一。而破圈之后,各个圈层用户质量不一,针对不可控的聊天内容,如何在聊天室和用户之间进行合理的匹配?
综上,创业公司在中国的Clubhouse的赛道里,资金实力、运营能力都无法支撑他们笑到最后,大概率将沦为风口之中的第一批炮灰。
复制粘贴,抄作业的中厂抄不明白
大厂、创业公司说罢,夹在中间的中等体量的互联网公司成了全村的希望。
与大厂比,中厂的根基不如大厂牢靠,倒逼他们在追逐风口时投入更多精力。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厂会顺势推出独立App作为子产品,一旦成功,将其纳入产品矩阵,这样就多了一个可讲的新故事。
与小厂比,中厂的优势很明显,已有的业务基础使得资金、运营都具备了一定的保障。
比如,映客公司研发团队加班加点开发出的对话吧App,于除夕正式打响了打响了中国Clubhouse的第一枪。上周,映客创始人奉佑生、朱啸虎、周亚辉等人在对话吧的一场对话中透露,映客为打好音频社交之战准备了40亿。
国内第一枪由奉佑生打响是在意料之中,社交就是奉佑生的老本行,蜜live、映客等产品也证明了奉佑生在社交战场的实力。并且,奉佑生提及,“我们认为首先跑的是速度,这种产品其实是指数级传播的产品,所以要求速度。”
但跑得太快的问题是,灵魂落在了身后。根据对话吧目前的状态来看,抢在第一交作业的映客似乎也没想明白该怎么玩。
产品形态方面,对话吧对Clubhouse进行了像素级拷贝。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话吧又只是对Clubhouse拷贝了大概,设计简陋、操作逻辑不顺、卡顿等问题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Clubhouse的一些核心功能,对话吧并不具备。例如,Clubhouse应用内禁止一切形式的录音,包括录音、录屏都会被应用禁止,对话吧未设相关限制。而类似图片阅后即焚的社交体验,其实是Clubhouse抓住用户的“错失恐惧症”心理,提升用户粘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左:Clubhouse 右:对话吧
用户一恒向熊出墨吐槽了两点非常重要的体验差距。
第一,Clubhouse对主持人、Speakers、发言人关注的听众以及普通听众设置了明显的分栏,简洁又细致。对话吧的room更像是beta版,看上去很粗糙。
第二,想比对话吧,Clubhouse还提供主题club,这块介于话题和聊天室之间的区域,让体验更多了一层社区的氛围,可玩性更强。
另外,关于产品定位以及未来规划,抄作业的对话吧也没想明白。
根据上周“在中国能做成一个Clubhouse吗”的对话内容,朱啸虎认为Clubhouse和对话吧应该偏向知乎的模式,做知识分享,奉佑生表示这类产品价值在于重构线下会议场景,让用户更低成本地获取行业知识。
然而,Clubhousehe的思路更倾向于社交,并没有内容沉淀相关规划,也就不存在类似知乎的离线内容、结构性内容和搜索功能,用户只能在线即时获取信息。这与一众大佬给对话吧规划的路线存在本质差异,也使得对话吧陷进了实际功能与规划不符的拧巴状态。
基于对Clubhouse、对话吧的使用体验,Tom表示,“他(奉佑生)可能知道这么做没戏,但也必须得做。像这种像素级复制的,除非自己对Clubhouse理解的非常非常透彻,所谓的抄作业才有价值。不然,钱会白花,时间会白耽误。”
值得注意的是,对话吧App在iOS、安卓应用商店均已下架。官方回应称,“因为技术和产品形态还不够成熟,我们正在完善。”
社交领域老兵奉佑生坐镇,被是做中国Clubhouse第一枪的对话吧如此高开低走,无疑给后续排队上线的同类产品蒙上一层阴霾。
结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其中社交需求处于第三层。而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社交需求的潜力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社交领域蕴藏着无限可能性,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无终局”。
也正是由此,业界才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社交创新的热潮。即便前方站着微信这样手握12亿用户的巨人,新生力量依然前赴后继,发起进攻。
没人否认“社交无终局”的正确性,但也不要混淆了无终局与无门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向前追溯,似曾相识的场景在两年前其实就已经上演过。快播创始人王欣推出匿名社交应用马桶MT,字节跳动把短视频和社交结合做了多闪,罗永浩整合社交、内容、电商等要素押注子弹短信,三人风风火火要在社交领域来一场颠覆式创新,声势较这一波有过之无不及。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虽然瞄准的细分赛道、产品定位不一,但是产品结构创新、用户生态、内容合规、商业模式等等该有的问题一个不落。现在,这些问题又成了中国版Clubhouse的试金石。
大厂一心只想薅流量的敷衍,创业公司跨不过的高门槛,中厂为抢先发优势而蒙眼抄作业。就现状而言,无人能通过试金石的检验。
鉴于此,中国版Clubhouse的口号喊得越响,就越是逃不出被“玩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