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独角兽企业停止IPO。
据投资消息,2月19日,上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提及云之盛自愿撤回科技创新板申请。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10天前,由“天才少年”刘自鸿创办的玉柔科技悄然退出科技创新委员会。当天有6家公司在创业板排队IPO终止IPO。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21年,IPO终止项目数量将迅速增加。
在这些首次公开募股名单的背后,是一场日益严重的监管风暴。今年1月,证监会正式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然后抽查20家企业。进入注册制时代,IPO现场检查正在升级,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原本去IPO的企业开始“撤退”。
昨晚,又一家独角兽终止IPO,原本冲刺AI语音第一股
昨晚(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终止云智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智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决定。
前一天,云之盛及其保荐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退市申请。
至于退出的原因,云之盛给出了官方解释:考虑到公司的战略发展因素,经研究,决定撤回科技板块上市申请。外界没有看到具体的解释。
这是一只成立不到十年的独角兽。2012年,云之盛正式成立,然后一炮而红。2013年,在罗永浩举行的“锤子ROM”发布会上,“云智胜击败科大讯飞成为锤子ROM语音解决方案首选方案”成为发布会最大亮点。当时iFlytek在语音识别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云之盛成立不到九个月。
这匹黑马背后的创始团队不简单。云之盛的四位创始人都有博士学位。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梁嘉恩和副总裁康恒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首席执行官黄伟和副总裁兼芯片研发主管李小涵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友。
为此,云之盛从AI语音技术入手,逐步打造了覆盖机器学习平台、AI芯片、语音语言、图像、知识地图的技术城。在此期间,云之盛积累了超过10亿人民币的融资,成为智能语音轨道的独角兽。
2020年11月,云之声向上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后,疾跑向科技板块“ai之声第一股”。当时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声音,尤其是盈利能力受到质疑。招股书显示,云之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各期净亏损-1.74亿元,-2.14亿元,-2.92亿元,-1.11亿元,累计亏损约7.91亿元,长期亏损,亏损金额持续扩大。
现在,云之盛终止了科技板块上市审核,让外界大跌眼镜。对于未来,云之盛告诉投资界:“公司不会放弃IPO,会在适当的时候考虑重启IPO的计划。”
IPO终止潮:今年,已有37家企业IPO告吹
在云之盛之前,另一个终止IPO的知名独角兽是玉柔科技。在除夕夜的前一天,玉柔科技宣布终止IPO进程,距其IPO申请被接受还不到两个月。
玉柔科技一成立就带来了自己的光环。2012年,斯坦福博士和“天才少年”刘自鸿从美国归来,带着美国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校友创办了玉柔科技。在随后的几年里,玉柔科技推出了世界上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器,并批量生产,让风景无限。
2020年1月,据报道,玉柔科技秘密申请IPO美股,融资约10亿美元。然而,11月,玉柔科技突然搁置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并开始寻求在科技股上市,以筹集144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了办
关于撤销申请的原因,玉柔科技表示:“根据公司的股东结构,直接存在‘三类股东’级别和其他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资格。考虑到公司的发展战略,经研究,决定暂缓此次科技创新板上市申请。”
没有巧合。在玉柔科技宣布终止IPO的同一天,另有6家在创业板上排队IPO的公司被终止,其中包括祥源新材料、恒兴科技、建科集团、贝尔生物、创智何裕、恐龙园。
2021年,IPO终止项目突然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科技创新板受理企业540家,终止企业76家,终止率14.07%,其中自愿退出企业71家,占93.33%。创业板受理企业545家,其中50家处于终止审核状态,46家主动退出,占92%。
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1月1日至2月19日,在创业板终止审计的公司有26家,其中只有2家因审计失败而终止,其余被撤销;有11家企业终止了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审计,全部被撤销。今年,柯
创板和创业板共计37家企业止步IPO。从行业来看,节能环保、相关服务业等科技成色相对不足的行业均有分布。但令人意外的是,IPO终止浪潮在半导体领域尤甚。截至目前,科创板市值前十名企业中,半导体企业占据了5席。但这两个月来,至少有6家半导体企业倒在IPO的最后关头,比如国人科技、龙迅半导体、锐芯微电子、北京中科晶上科技、北京芯愿景。
对于这波IPO终止潮,某投行人士表示:“当不太符合条件或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公司多了,审核会更严格,但这并不代表审核尺度变了,也不是注册制理念变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申报质量。”
IPO现场检查风暴来了:50天,近40家企业紧急撤材料
在一连串终止名单背后,是一场自2020年10月席卷而来的IPO现场检查风暴。当时,证监会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征求意见稿)》。
今年1月29日,证监会下发《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下称《检查规定》),包括现场检查适用范围、检查对象、检查程序、监督管理措施等内容共23条,明确检查设计单位和人员的权力义务,压实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并加强对检查人员的监督。
《检查规定》指出,按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种方式确定检查对象。对于问题导向企业,结合重点存疑事项的性质和内容开展现场检查,并可以围绕前述存疑事项对检查范围进行必要拓展。现场检查方式包括查看经营场所、获取资金流水、走访客户和供应商等。对于随机抽取的企业,则重点围绕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等事项开展现场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检查对象确定后,审核或注册部门要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和中介机构,如果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原则上不再对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但在撤回申请后12个月内再次申请境内首发上市的,应当列为检查对象。
具体规定一出,激起千层浪。两天后(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便组织完成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第28次抽签仪式,共407家拟申报科创板、创业板企业参与,其中20家被抽中,其中就包括柔宇科技。
很快,伴随抽签名单发布,两大板块开始密集出现申报撤回的现象。比如这20家现场检查企业中,柔宇科技、凤凰画材、格林生物、湘园新材、恒兴科技、建科集团6家撤回申请,终止审核。
IPO现场检查制度始于2014年,此次一次性纳入400多家首发公司进行抽签并抽中20家公司,十分罕见。与此同时,创业板自实行注册制以来,共有近50家公司被终止上市,同时间和密集程度对比来看,一个明显的信号传递出来——今年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将加大。
众所周知,2019年7月设立科创板试行注册制及去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根本目的是通过A股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特别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然而,造富效应驱动下,带病闯关、浑水摸鱼者越来越多,有的企业甚至和保荐机构合伙做假,为的是实现上市早日套现。
“一连串政策出台,都是在‘提醒’IPO排队企业,不要带病申报、存有侥幸心理。”北京一家头部VC合伙人告诉投资界,目前申报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情况、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关联交易等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如果公司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财务数据造假,选择主动撤回是明智的。”
该投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企业本身来说,在发展过程中有机会四、五年就上市了,但IPO不是一个绝对的目标,更不应是企业发展的顶峰,应该是另一个起点。“未来在上市公司里不是比谁拿到了门票,几年后拿到IPO门票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有意思了,而是比谁在这个舞池里跳得最优美,谁能借这个资本舞台变成产业龙头公司。”
或许,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