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洛阳文物考古部了解到,唐朝“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回到宣武门。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发掘,历经千年终于“重见光明”。
玄武门遗址初现全貌,唐宋两代遗迹叠压
玄武门,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大学的北门。《河南志》记载:“(宫城)北有两个门,东有安宁门,西有玄武门。隋名,南当应天门。玄武门在尧邑城北。”《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宫城)北门,中玄武门,隋名。南唐应天门。”
玄武门和应天门都有重要的地位,但又各不相同。应天门外是帝都官区,玄武门外是守备宫城。如果说应天门是隋唐时期皇帝进行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么玄武门就是皇宫内发生军事事件的主要场所。
隋唐洛阳城玄武门门口,发生了一件——的事件,“中央王国复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代武则天皇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此外,隋唐长安城宣武门之变,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虽然玄武门的地位如此重要,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少数史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结合史料记载和勘探发掘,确定宣武门遗址位于洛阳老城区原洛阳唐宫玻璃市场,唐宫路以北、宣武门街以南、丁琪媛北路以东。直到去年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玄武门遗址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城门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课题组组长施子社表示,通过近一年的考古发掘,玄武门的建筑形态和演变基本清晰。
现在,玄武门遗址已经开始展现全貌。遗址上有唐代的城门、码头、城门、道路、城墙、马道、砖铺道路等。与北宋宫殿建筑、运河、花坑等遗迹重叠。根据考古资料,玄武门东西宽约35米,为单门楣结构。两侧桥墩东西与城墙相连,城墙内侧有一条东西长约50米的直坡马道。到北宋,宣武门被废弃。
北宋花坑遗迹中发现牡丹种植迹象
玄武门为什么被废弃?石子社说,洛阳作为北宋的西京,虽然保留了宫城的大体格局,但宫城内的形制和布局发生了变化。比如北宋宫城的正殿就是太极殿,与武周时期的明堂功能相同,只是建在比明堂更靠北的位置。这一变化使宫城的中心向北转移,宫城的内部形状和布局也随之改变。玄武门在隋唐时期被废弃作为宫城大内的北门。
宣武门废弃后,北宋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从东到西五宽,从北到南四深。宫殿两侧有南北向的走廊,走廊外建有花坛。
“根据土壤质量、行距、花坛中的花坑残体的株距,我们推测当时种植的是牡丹。”施子社说,花坑遗迹中的土壤显然不是原生土,而是专门拨给种植的“客土”。这种特制的沙土结合本地土,具有保水保肥、透气的优点,非常适合牡丹的生长。此外,花坑遗址的布局显示,植物间距为70厘米至100厘米,符合现代牡丹的种植习惯。
“华坑遗址两侧的过道呈现出一宽一窄的交替布局。宽的地方是人们的观赏通道,窄的地方是牡丹的生长空间。这和当代牡丹园规划一模一样。有籼稻
自1954年以来,考古学家通过详细的勘探和重点发掘,发现了隋唐洛阳城的规模和格局。80年代以后,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宫城中心区布局和宫城水系基本清晰,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和居民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前发掘的隋唐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不仅在中国基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和日韩等亚洲国家的首都体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汴梁的宣德楼,元代的崇天门,明清的故宫武门门,都是从应天门演变而来的。
“玄武门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人员了解隋唐至宋宫城的形制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变化和演变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下一步的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石子社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玄武门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考古学家探索。比如考古学家在玄武门遗址内部(南面)发现了一处内瓮城遗址,显然不是为了防御而设计的。和玄武门外驻军有关吗?考古学家在玄武门遗址外侧(北侧)东西两侧发现对称分布的建筑基地。这座建筑是什么形状的?是城门的管理机构吗?牡丹真的是种在堆积在唐朝废墟上的宋代花坑遗迹里吗,孢粉检测会得到什么结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