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央民族乐团通过战略合作共同推出的主题视听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以民族管弦乐首演,展现节日主题。音乐会的舞台背景是沉浸式交叉的形式。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贯穿始终,补充音乐。美妙的音乐和新颖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许多表演都是后来邀请的。
今年元旦,北京民族乐团在北京举办了《国风》新年全国音乐会。古体、二次元等各种风格的选择、编排、舞台呈现都很抢眼。bilibili up master(一般指在视频网站上传视频的人)和民乐播放器“莫云随步摇”的加入,进一步吸引了乐迷,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近年来,民族音乐的创新、复兴和“走出圈子”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管弦乐队和音乐家都在探索这条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民间音乐越来越流行了
正如北京民族管弦乐团团长李昌俊所说,民族音乐要想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就必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如果想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就必须引入吸引人的内容。因此,北京民族乐团在新年全国音乐会这一重要的品牌表演项目中,大胆探索民族音乐的复兴。今年的《国风》新年全国音乐会,《卷珠帘》-《沧海一声笑》,《凉凉》-《加勒比海盗》,将观众熟悉的流行音乐和外国金曲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进行改编和演绎,让观众耳目一新。音乐会优美的舞蹈设计凸显了古老的风格和魅力,灯光改变了传统民族音乐会中播放透明白光的方式,但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充满了变化。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欣赏民间音乐的主要渠道不是音乐厅,而是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平台。与传统的表演形式相比,各种媒体平台更青睐民间音乐的年轻表现。民间音乐在各种节目中的呈现不再仅仅是演奏作品,而是被赋予更多的“趣味点”。音乐比赛节目《国乐大典》试图通过挖掘和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乐器,与其他音乐对话,让“曲高”不再“孤独”。综艺《明日之子乐团季》的受众定位比较年轻,很多选手很受年轻观众和网友的欢迎。颜永强的唢呐,哈拉木基的马头琴和呼麦,萨穆哈尔的东布拉,徐杨的中国鼓,展现了民间音乐新潮而又充满活力的一面,极大地改变了大众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在《国家宝藏》 《邻家诗话》等节目中,民间音乐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中央民族乐团副台长、琵琶演奏家赵聪认为,媒体和观众越来越关注民间音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触、欣赏和创新民间音乐,这是一件好事。“我读书的时候,人们以为学西方音乐是外国的,是高级的,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民间音乐日益壮大的群众基础显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赵聪说。
既好看又漂亮
在年轻人聚集的“文化社区”bilibili,有很多以民间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UPs,他们的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二十四歌妓乐》、《古琴诊所》等作品中,表演者穿上古装,然后通过视频技术让他们看起来像是在古画里,音乐听起来就像是画里的人拨动了琴弦。他们的表演大多改编自观众熟悉的经典歌曲和影视剧。熟悉的作品以创新的包装呈现,使得这类“古画复兴”作品深受网友喜爱。
不难发现,年轻的民间音乐人除了音乐本身,更注重作品的视觉呈现。三来现代民族管乐乐团的很多作品都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他们去了宁夏镇北堡的西部影城,在电影《大话西游》的地点播放了主题曲《大话西游》,把观众的思绪带回了电影现场。三来现代民族管乐乐团也根据同名美剧音乐改编了作品《一生所爱》,前往位于四川海拔4000米的稻城亚丁拍摄,除了听觉之外追求视觉震撼。
作曲家叶民认为,21世纪以来,音乐应该被定义为视听艺术,它不仅诉求听觉,而且追求赏心悦目,这就要求表演者从表演技巧到表现形式都要与时俱进。“这是一个特别专业又非常严肃的话题,需要深入探讨,不能只在外在形式上改变。”叶民说。
在民族音乐复兴的过程中,表演者在不断探索和突破自我。在参加《权力的游戏》节目之前,北京民族管弦乐团的三弦演奏家尚中原,从来没想过自己能站着演奏,能在演奏中加入歌唱甚至戏剧。商中原在不断的创新尝试中深化了对民族音乐复兴的认识。她说演奏改编自流行音乐和外国作品的作品没有传统民乐作品那么难。前者的难点在于赋予流行音乐以传统的民间音乐技巧和审美。“我们的技巧要服务于当下的表演,让观众意识到青春和潮流绝不是低俗,而是很酷,很‘燃’,很有品味。”汤中原说。
传统基础不能丢
正如赵聪所说,文艺市场非常活跃,流行趋势几乎可以自发出现。但是专业的从业者和艺术团也要同时注意传承,传统基础不能丢。
民乐返老还童之势汹涌澎湃,翻出的波浪形态各异,有得必有失。创新的乐团,如中央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等,也是传承传统、演奏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有力乐团。然而,也有一些艺术团体和表演者对民间音乐复兴的理解和呈现值得反思。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认为,民族音乐的复兴涉及不同的层面和多种因素。根据民间音乐的本体特征创造一种新的时尚,根据各种类型的传统民间音乐经典和外国作品,做出符合民间音乐艺术规律和审美旨趣的艺术呈现,也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吴玉霞认为,这种尝试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支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缺乏扎实的基本功,或者一味追求所谓的返老还童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可能包含快餐、肤浅甚至急功近利。吴玉霞说,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精神的观照,只要是健康的、阳光的、蓬勃的,就有存在的必要,就要注意这类作品与市场上传统民间音乐作品的比例。传承不守旧,创新不面目全非,科学实践“创意转型、创新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民乐快餐”、“碎片拼盘”不应该提倡,也不应该成为民乐发展的主流。
“目前文化短视现象还相当严重,专注专业学习、深入研究的氛围还不够。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定位。不低估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需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其实从大量艺术活动的反馈来看,高雅纯粹的艺术是可以接受的。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喜欢热闹非凡。艺术创作还是要提倡尊重艺术规律,艺术的真实性一定不能丧失。”吴玉霞说。
“目前,文化短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这不足以集中精力对一门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也不足以准确把握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其实观众是可以引导的。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喜欢“活泼非凡”。从业者还是要坚守艺术本体,保持自己的事业,不要失去本色。”吴玉霞说。
的确,艺术的发展不可忽视。越是强调创新,越应该巩固传统和专业的基础。叶民认为,要真正振兴民族音乐,实现商业与艺术并重,从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并对音乐风格、调性、节奏、编曲和音乐制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有可能创作或改编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及与音乐内容相匹配的表演形式,从而有可能在骨髓中做出改变和创新。”叶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