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数字音乐产业中,看似“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蓬勃发展,实际上却充斥着泡沫和“虚拟之火”。
数字音乐领域的一个奇特现象最近引发了网上的讨论。据报道,在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等音乐应用中,用户购买一首歌曲的版权后就可以播放音乐,但购买界面依然存在。同一个用户反复花钱买同样的作品,重复频率从几十次到几十万次不等。有些消费者一首歌就花了几十万。
反复“买”音乐作品有多夸张?调查显示,在一张专辑的榜单上,一个账号已经购买了同一张专辑32万次,花费了几十万元。看到这个数据,很多网友都被下颌——震惊了,这是为了听歌“买”版权,而“列”和“刷流量”偶像化显然是疯了。难怪有人感叹“你把自己当粉丝,别人却把你当ATM机。”
这是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借助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很多粉丝为了增加《爱豆》作品的音量和热度,维护《爱豆》,纷纷站出来疯狂砸榜。曝光率高;另一方面,音乐应用也热衷于这个市场,设置了各种不同规则的玩法,如“亚洲季军榜”、“520”、“1314”默认选项,煽风点火,诱发重复消费。
在这样一个数字音乐产业中,看似“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蓬勃发展,实际上却充斥着泡沫和“虚拟之火”。没有及时的干预和预警,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是,以金钱积累为主的疯狂“打榜”,会进一步刺激粉丝尤其是学生和未成年人盲目攀比偶像化、非理性消费,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不利于为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成长取向。同时,“上市”、“刷流量”的失范行为也可能无形中带动各种音乐应用的逐利胃口。
此外,诱发重复消费的类似行为也有违法嫌疑。一些知识产权专家认为,音乐应用利用“粉丝”心态反复购买专辑获得的利润是非法收益。需要注意的是,重复花费的钱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贡献的。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因为偷偷“玩榜”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他能挽回吗?值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