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里又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因为辅助的数据不达标,某选秀明星的支持俱乐部发布公告,要求粉丝自行选择完成惩罚项目,包括赚钱和刷评论。
明星支持俱乐部和粉丝之间没有权利义务关系,所以这个严肃的公告自然是没有约束力的,粉丝也不用跟着做。但相比细则的可行性,公告本身的“惩罚性”性质更耐人寻味:说处罚,必先有错。列表的数据不够高是错误的吗?就算有错,是粉丝的错吗?
站在“婆婆”和“嫂子”的立场上可能是不对的。你的偶像不能出道,就像你的孩子没上过大学;偶像拿不到C,就像孩子没拿到全校第一一样;偶像数据不如其他家庭,比如孩子月考成绩比同桌低。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孩子成绩不够好,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妈妈不够大方。正如田玉玺在《小舍得》中所说:“一切错误都是我的错,不是孩子的错。”
跳出饭圈思维,这样的类比是否有道理?对于靠曝光生存的明星来说,粉丝真的可以算是衣食父母了。但是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依恋并不像母子那样自然,而是取决于前者的吸引力。明星魅力大,那么粉丝数量大;粉丝多的话,关注度高;如果自带流量,出道的几率很高。按照这个逻辑,一个明星能在C位出道,真的不是粉丝的错。
现实饭圈遵循另一个逻辑:明星能否在C里出道,关键是看数据;数据的水平不在于明星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粉丝的数量,更在于粉丝的努力。在这种培养体系下,明星没有太多话语权和支配权,所以功过都在粉丝肩上。但问题是这些数据的设定远远不够科学合理,无法准确衡量恒星的商业价值。相反,各种借口下都有乱象,让粉丝不知所措,尴尬不堪,不堪重负,白白背负着“可怜偶像”和“无能回应”的骂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饭圈里的奇葩背后,是有应该被追究责任的人的,但他们不是交钱、投票、刷评论甚至挨骂的粉丝,而是打着粉丝经济旗号收割智商税的选秀节目和偶像榜制作人。他们不用投入太多成本,只要能引起粉丝之间的竞争、攀比甚至责骂,流量和现金都会滚滚而来。如果允许出现这种现象,那么“造星人”就永远是占便宜,立于不败之地;而粉丝呢,从来不太平,不会打架。
“饭圈”的调节问题讨论了很久,但奇怪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对象不对。餐饮圈是娱乐圈的一部分,它的失控是由各种外力驱动的。粉丝是偶像化产业链的下游终端,他们盲目行动的源头是上游业务运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批评粉丝乱花钱,可以声讨支持俱乐部、粉丝团体横行霸道,但不能纵容收钱党的独断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