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以北,正定古城以南,滹沱河在华北广阔的天空下流淌。这个季节,河水宽阔,泉水溶解,水鸟随波起伏。滨水区有精心规划的步道,一侧临水,另一侧种植芦苇等植物。风吹来,是北方少有的既美丽又雄伟的水景。站在岸边打开地图App,你会发现这个滨水区就是“滹沱花海”,是当地文化旅游在网络名人中的出气筒,也是石家庄市的“后花园”。
从黄沙的长河历程到“水清鱼绿底浅”的美景再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PPP模式——。2015年,财政部开始在全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煽动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交通、环保、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项目,改变了渭河面貌
随着PPP模式的推广,文化旅游项目的意义日益凸显:一方面,文化旅游领域的PPP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随着交通、环保、生态环境管理等领域大量PPP项目的完成。就像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一样,“留人”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项目PPP模式的“双效”正在逐步形成。
PPP模式:文化、旅游十九居其二
PPP是公私伙伴关系的简称,是指政府和私人各方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合作”的伙伴关系。在中国,这种模式将在2015年后广泛推广,重点是创新金融资本投资方式,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中国的PPP模式涉及交通、环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等19个一级产业,其中文化和旅游属于一级产业。自推广以来,PPP模式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2014年至2020年10月,全国PPP综合信息累计完成仓储项目9870个,投资15.2万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文化旅游行业仓储数量为527个(文化201个,旅游326个),投资61370亿元(文化19170亿,旅游42200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其他领域相比,文化旅游是消费属性更强的快乐产业,因此在文化旅游领域推广PPP模式意义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特别是与提供公共服务有关的项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政府投资和建设的,由公共机构或地方国有企业经营。总体来说缺乏竞争,PPP模式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领域原有的投资运营模式,使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蓝萍告诉记者:“这种鲶鱼效应将推动整个行业投融资体系、运营体系和资源配置的转型和逐步完善。同时,在PPP项目中引入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将对行业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行业由点到面的转型升级。”
参与过PPP项目运营的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洪鲁刚也认为:“文化旅游项目采用PPP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专业运营商可以运营,运营效率低的弊端被大大规避。社会资本方的运营绩效考核真实地反映了运营商的专业能力和建设管理一体化的优势。除了改进操作之外
着眼未来,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PPP模式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学院院长魏对记者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优质发展的关键时期,PPP模式将取得巨大成就。首先,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生产性保护和开发迫切需要PPP的参与和行动,如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各地区重要大型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商业街区的开发等;而且,潜力更大。文化旅游“新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自能化开发应用需要巨大的资本规模,文化旅游大数据具有资产化、产业化甚至金融化的巨大潜力。是PPP的一大战略蓝海。”
双重效应助力文旅发展
“共建成17个停车场、4200个停车位、1426个垃圾桶、24个配备移动厕所和移动小卖部的一级站、14个配备移动厕所的二级站、3个新足球场、28个篮球场和17个网球场。自开业以来,每天接待1500名游客。去年清明节共接待游客9.3万人次,国庆共接待游客69.7万人次。”谈到生态治理后的滹沱河沿岸旅游发展,生态治理项目负责人表示,旅游相关数据众多。
这是文化旅游对PPP模式其他领域项目运营维护贡献的生动写照:虽然文化旅游项目在PPP模式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交通、生态环境管理等大量项目在建成后都有了运营维护的立足点。以滹沱河工程为例,滹沱河位于正定县南部,旅游业已成为正定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0年1-11月,正定县接待游客989.38万人次,旅游收入75.98亿元。古城特色和文物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这种区位条件下,滹沱河生态治理工程不仅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在工程建成后,还将文化和旅游作为运营维护的立足点。据报道,渭河生态治理工程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历史和文化的融合与支持,以促进沿河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从西到东已经形成了云龙公园、采摘公园、叠翠山公园和明溪湖公园
、映秀山公园、奥体公园和星野公园七大主题公园,打造了“一河、一湿地、两湖、四堰、三十二节点”的生态景观格局。如今,万亩“滹沱花海”、喷泉水秀、河湖广场(我爱石家庄)都已成为知名“打卡地”,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外,文旅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显现。这绝非个案,事实上,有大量的交通、生态、城镇改造等PPP项目落脚于文化、旅游,这使得文化、旅游在PPP模式中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单纯的项目数和投资额占比反映出来的份额,而是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此,周兰萍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旅游项目和交通、城建等传统领域的项目相互关联,有时甚至无法分割。有很多交通、城建项目就是为文化、旅游类项目配套实施的,而很多文化、旅游类项目本身就包含了基础设施配套等类似城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量运用,使得城乡在基础设施水平、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