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70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广东省依托传统文化项目,将非遗产业送上千家万户,在扶贫帮困、农村振兴、传统手工艺振兴等方面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仅让普通老百姓有钱,也让非遗产品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彩扎产业进村入户 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楼镇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西北部。该村贫困户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年来脱贫方式单一。村里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妇女和老人较多,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
2018年,和平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实施扶贫战略,以传统文化项目为基础,扎根全省贫困村,采用非遗扶贫就业作坊模式,将文化产业融入当地扶贫工作,利用文化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和平县各级党政部门和扶持单位的支持下,楼镇村由村集体、637名村民和传统七彩狮子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陈金明家族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了和平县富楼舞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还成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享受公司的利润和分红。
截至目前,楼镇村已在平安县13个贫困村(含本村)设立了扶贫作坊,吸纳就业近300人。村民通过参与手工制作彩色领带获得工资,其中28名村民是贫困户,包括一些残疾人和老年人,平均月薪约为2500元,最高为7000元。2019年车间营业收入1140万元,村集体分红41万元;该村637名村民获得71万元红利,61户贫困户获得37万元红利。陈金明说:“为了使复杂的传统生产工艺易于学习,车间专门改进了生产工艺,采用了原来的分体式生产工艺。村民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生产步骤,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生产。通过扶贫产业,村民不仅实现了家庭就业,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就业和家庭照顾。”
“以前在工厂当学徒,一个月只能赚几百块。现在我和老公都在做车间,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加入车间后,我们不仅改善了生活,还照顾孩子上下学,在家照顾老人,没有耽误在家干农活。”车间员工陈东靖说。
楼镇村蔡闸文化的扶贫产业,既拓展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带动了周边乡镇村民就业,也拓展了海外市场。彩扎舞狮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华人聚集地,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
受2020年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海外订单延迟发货,给车间带来相当大的库存压力。和平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车间面临的困难,立即拨付30万元扶持资金,扩建车间仓库,缓解库存压力。“多彩的舞狮出口海外,拉近了当地团体之间的关系。我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舞狮这一传统技艺,我们将继续向世界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江门东艺宫灯坊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以“工作室农民”的模式,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放宫灯订单。宫灯的制作过程不是一天的工作。农民完成车间订单也是一种分工。工作室完成一部分,农民完成一部分。一个宫灯产品是通过多个环节完成的。李阳东作坊的农民大多以做中国结、流苏等装饰品为主。
目前,东夷宫灯的主要市场除了中国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外,还出口到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海外华人和华人社区。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东夷宫灯,李阳东也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东夷宫灯在不丧失传统特色的情况下更加美观。2019年生产冬衣宫灯2万多盏,销量比2018年增长45%。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销量与往年持平。“202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用东夷宫灯装饰,将传统节日气氛发挥到极致。”李阳东自豪地说道。
工作坊除了向海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还注重东夷宫灯技艺的传承与传播。目前已经形成了民间传承、学校传承、资料传承、文化中心传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李阳东和车间工作人员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宫灯传统工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李阳东说:“我们不仅要增强年轻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宫灯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东艺宫灯走出国门 非遗产业享誉海内外
乳源是广东省三大民族自治县之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石灰岩山区、生态开发地区于一体。2018年,全县贫困家庭2812户,共计7118人,其中无劳动能力贫困家庭1276户,共计1863人。贫困户不仅分散,而且贫困程度深。
近年来,乳源依托瑶绣、瑶服等非物质项目,积极发挥“世界山外瑶乡”的区域品牌优势,将文化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2019年,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投资60多万元,在乳源农业旅游镇设立全球旅游集散中心和瑶绣服饰传承基地,并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协会唱戏”的方式与当地瑶绣文化促进会紧密合作。为了大力培养刺绣妈妈,促进瑶族刺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设计并启动了基于“传承乐队”的“绣美瑶香”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建立瑶绣传承基地和瑶绣研究培训室,召集了一批具有教学传承能力的全国非遗传传承人、民间刺绣大师、创新瑶绣企业代表等瑶绣志愿者到作坊和村庄开展瑶绣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瑶绣水平。
2020年,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乳源扶贫办、广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合作成立乳源非物质扶贫就业工作会。在此基础上,引进“妈妈做”等专项扶贫项目,以简约、时尚、生活化的方式设计制作传统瑶绣服饰,将瑶绣画面和色彩创新性地结合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中。乳源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基层合作社、民间协会为联络点,以点带村、以乡带镇,形成了以社区非遗扶贫就业作坊为中心的特色“文化扶贫”模式
据乳源无形扶贫就业工场负责人赵永兰介绍,工场的成立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加入作坊后,绣娘不仅充分利用了闲暇时间,还赚取了收入,家庭矛盾逐渐消失。压力减轻了,钱袋鼓鼓囊囊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价值显露出来了。目前,除了8名全职员工外,该车间还有130多名扶贫对象兼职生产瑶族服饰和工艺品,同时带动周边地区1200多名妇女。自2019年以来,共开展了30次瑶族刺绣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超过3000次,设计并推出了60个类别的瑶族刺绣产品。该作坊每年增加每个刺绣妈妈的收入2万多元,增加全县贫困户经济产值100多万元,把脱贫攻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此外,车间还实施了动态非遗传传承模式,与市场紧密相连。通过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文化旅游节、非遗市场等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展示了瑶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品牌优势,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展览和接触国际订单,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希望瑶绣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更多的人喜欢,被更多的人记住,应用到更多的领域。”赵永兰说。
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欧险峰表示,今后要继续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乡镇村、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非遗扶贫就业研修班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做好“文化旅游扶贫”工作,推动形成文化旅游一体化、县乡同步、产学研联动的良好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