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世界遗产秘密互动纪录片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回应时代新问题
从“良渚遗址热”到“三星堆新”,社交媒体证明公众对考古、文物、文化遗产的热情逐年上升。相应地,我国对公众参与考古的探索往往会有新的举措,比如开放考古遗址,让感兴趣的人参观,与专业的文化文化人员交谈;再比如一些考古项目在网上直播,允许网友参与“云考古”。
在“公共考古”成为新潮流的时候,时代的命题也更新了:呈现文化遗产,除了评书、时尚、仪式,还有哪些模式可以创新?引导公众关注甚至“参与”考古时,亮点应该聚焦在哪里?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已经播了9期,做了有益的探索。作为中国第一个展示世界遗产的互动纪录片节目,它高度关注人类历史上灿烂文明的结晶————世界遗产。创始人选择了中国55处世界遗产地中的12处,并通过“揭示文化秘密、互动纪录片”的手法,陪伴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
学界欣赏的是,该节目以“行万里路”的年轻视角,让世界遗产“活”而灵动;另一方面,创始人也“沉没”,回归爱国、学术、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公共考古”的真实理念。
通过步行体验,展现了世界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
前“故宫守门人”、申报世界遗产见证人单吉祥在节目中化身为“世界遗产导游”。早在第一期,这位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老兵”就在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才能充分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与以往的文化纪录片不同,这个节目突出了“去”字。在该节目中,演员黄觉、歌手马伯骞和相声演员阎鹤祥将作为永久嘉宾踏上布鞋参观遍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支被观众戏称为“布鞋男团”的客队,与当地人文学者、申请世界遗产的专家和普通民众见面、散步、交谈。在“轻装旅行”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层层展开。
第一期节目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水利系统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发现?“布鞋男团”在良渚遗址周围的水利工程中步行寻找大坝,但始终没有找到入口。直到计划中的无人机发射升空,良渚遗址整个水利系统才在航拍、高清遥感影像、3D动态地图的联合演示下得以开发。观众由此体会到“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的视野局限,与当年真正的考古发现一模一样。
在带领观众“感受云”之后,节目将会发掘良渚水利系统的全过程。——.它首次出现在1969年张卫星的一张照片中。直到2013年,由狮子山坝址组成的低坝群才被考古学家确认。经过无数次的发现,由11座大坝组成的良渚水利系统完全浮出水面。据统计,良渚水利系统周边土方总量仅达288万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大坝工程规模的五分之一,具有交通、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5000年前,中国人有这样的工程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成为5000年文明的铁证
在厦门鼓浪屿,给客人布置了两个“游戏”任务,分别是破解人物和密码,在魔方上寻找建筑。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一组嘉宾从纵向时间维度探寻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组嘉宾从横向空间维度拜访当地居民、专家、管理者,展示人性之美。两条移动的线串联在一起,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烟火的世界遗产地呈现出不同于“旅游胜地”的光芒。
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青城山都江堰,苏州园林,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黄石矿冶工业遗址,平遥古城,武当山.每个世界遗产地的背后,都有致力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守望与传承,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自发保护与奉献,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今天创造了怎样灿烂的文明。《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不仅展示了文化宝藏,也聚焦了“人”。通过与“人”的对话,睡在风中、关灯、不改变原有内心的故事,引起观众的无限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的背后,就有从第一代良渚考古学家石先生到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第四代考古学家,四代古人83年的不断努力。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是动人的。正如飞客韩雪所说:“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和对自己民族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的责任感和民族文明传承的负担。”
第八期节目走进河南登封的历史建筑。在参观观星台、太史阁、中岳寺、松阳书院、少林寺、楚祖寺、塔林、宋岳寺塔的途中,观众还与“布鞋男团”一起会见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他们有的是“坚持”的代言人。沈英涛,原观星站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1982年从豫剧团转行到观星站。在全新的人生舞台上,他扎根了34年。历史文化学者严铁成参与了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请。虽然退休了,但他还是在职心态:“文物进了这个门,一辈子都是文物。”
还有的是“默默奉献”的践行者。出于保护的需要,阙门尚未对外开放,但几年来,陈曾在此认真考察、研究和保护.在他眼里,默默无闻的努力,其实源于一个简单的使命,世代相传,——,让文物完好地世代传承,脉络的“根”和“魂”一定不能断在自己手中。于越寺塔的管理者乔乐鹏已经陪伴于越寺塔11年了。她白天巡逻,晚上守卫。只有她一个人:“来这里的人都赶时间,希望放一放
心先静下来,你会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1500多年沧桑变迁,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幸喜古塔犹存,乔乐鹏用强大的信念恒久地对抗着孤独和重复。因为她知道,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方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望精神家园。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单霁翔讲述的一则关于普通人“家国情怀”的故事。1985年,河南省商水县农民何刚在自家挖地基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19件珍贵的元代文物。何刚将这些宝藏悉数捐赠给国家,此后由国家划归故宫博物院收藏。而他自己,不索要奖励,仍继续平凡的务工生活。后来,何刚在打工时不幸遇难去世,故宫方面为这位农民兄弟召开追思会,向为中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至深的悼念与敬意。
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有三万四千多件文物来自民间捐赠,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专业人员担起使命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因为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都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安全、有尊严。”
事实上,这也是一档节目回应时代命题的一种主张——文物的保护,永远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只有大家共同的守望,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始终神采奕奕,成为世世代代的文化绿洲、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