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集团充分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以及全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优势,以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精准发力,实现精准对接城市发展战略、精准服务轨道运营需求、精准聚焦产业科技前沿,不断做优做强“产业投资、产业运营、产业服务”三大主业,全力推进轨道产业生态建设。
以产业研究为引领
以成都市制造强市战略及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为指引,深入开展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先后发布了《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机会研究》《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川藏铁路涉铁产业发展促进机会研究》等系列产业研究成果,立体展示成都轨道产业生态全景,绘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谱,提供了精准的产业招引对策。
以协同招引为手段
深入开展“链主聚链辅、圈链拓生态”产业协作,推动成立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协同政府部门先后引进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成都,促进成都形成“一校一总部三基地”轨道产业空间发展格局,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助力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都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
以专精特新为突破
聚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牵头推动轨道装备智慧工厂、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等14个“专精特新”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成都,实现直接投资签约额超13亿元,带动市域外投资超18亿元,项目累计总投资可达50亿元以上,本地投资签约总额超80亿元。推动成都形成车辆智慧检修、下一代智慧列控系统、自主化电气牵引系统等产业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研造修能力,推动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创新构建“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1-轨道车辆,N-车辆核心部件及关键系统),联合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在元华车辆段合资建设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的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工厂,形成每年超过250辆的“整车+转向架+大部件”核心检修能力,就近精准服务轨道运营车辆检修需求,打造国内城轨车辆智慧检修合作标杆。
车型更兼容
围绕多线路、大批量、跨平台的车辆检修能力建设,2023年建成投产跨平台城轨车辆转向架检修生产线,可兼修A型、B型地铁车辆和时速140-160公里市域列车的车辆转向架,在国内城轨车辆转向架检修线中尚属首例;同步实现了车辆齿轮传动系统生产线的跨品牌维修,提升设备检修的兼容性。
管理更智慧
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生产管理,率先引入了MRO(城轨检修系统)、IOT系统(产线数字化系统)等生产管理系统,打通了生产制造各环节数据链接,实现了车辆检修工艺、采购、生产、质量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有序协同,推进检修管理手段由事后检修、计划检修向预测检修、精准检修迭代升级,全面提高生产智慧化水平。
检修更高效
依托与地铁车辆段同址办公的独特优势,实现了与地铁车辆段的轨道资源共享、检修信息互通,使受检车辆运输更便捷,每年可节约车辆运输成本1000余万元。结合陆续建成投产的车辆整车、车门、齿轮箱、转向架、空调等检修线路,使车辆检修前后端工艺流程衔接更紧凑,整车检修效率提高8%。
强强联合,科创平台加速集聚
成都轨道集团联合西南交大成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通产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业化、产品化路径,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联合中车时代电气、中车时代新材成立成都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聚焦轨道装备智能化、设备统型、国产化替代、新材料研究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具有强势增长点和高价值的新技术、新产业。联合中车四方共同搭建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创造了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综合监控研究测试平台等6项“国内首个”,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多系统智能运维技术试验、多功能综合测试的综合性平台。
聚焦前沿,科创成果高效溢出
聚焦城轨交通信息化、数智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成功培育孵化了全球首台套地铁线路巡检机器人、弓网在线监测装置、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巡检系统等20多项成都“智”造新技术,获得专利34项、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个项目获全国性创新大赛奖项。联合中车四方研发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40—160km/h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联合中车长客研发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列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新载体,全力提升轨道交通“成都研、成都造”品牌溢出力和行业领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