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全景。
晚上7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生所)的实验室里科研暂歇,咖啡厅里却颇为热闹。行政副所长黄嵩正在这里同时接待两拨客人,一拨是专家学者,一拨来自投资机构。
“来杯咖啡么?创新味儿的!”黄嵩笑着问客人。
诺贝尔奖得主、顶尖科学家、知名投资人,每有大咖嘉宾来访,黄嵩必带他们来咖啡厅“打卡”。咖啡厅一隅的展示墙上,就定格下数位诺奖获得者与研究员、学生们的合影。
绿植环绕的咖啡厅,前身是植物培养玻璃房,相关研究项目撤出后,这块空间被重新规划。“大家觉得无论是谈事还是碰撞灵感,一杯咖啡更合适。”黄嵩笑称,这里是“北生所与世界牵手的窗口”,而在记者看来,这里是观察北生所的一个生动切片。
2005年年底挂牌的北生所非常特别,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它是一家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的科研机构:在这里,科学家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不用为经费发愁;可以沉下心向高难度创新挑战,每年不单独考核,而是以五年为一周期“论英雄”;可以下场创业,让科研成果照进现实。
就是在咖啡厅的小包间里,2015年,资深研究员李文辉讲述了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受体相关研究成果。这是一项震惊国际科学界的原始创新发现,它意味着,人类或将触碰到治愈乙肝这一历史性顽疾的钥匙。紧盯PPT的演示,对面的几位投资人听得认真且兴奋,创新药企华辉安健的天使轮投资由此而来。
不再闭门搞科研,在咖啡香气中,创新泉涌而出。截至2022年年底,北生所以通讯作者单位在权威科学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44篇,诞生了在全球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对细胞焦亡研究开启炎症和肿瘤研究新方向等多项重大原创突破,并基于所内创新成果陆续孵化出6家创新药企。
往前十几年,想在中国做创新药非常难。
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北生所落户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是这一产业由冷到热的见证者。
已经在园区工作了十几年的党委副书记刘耀堂回忆,20多年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中关村软件园项目同时启动。彼时,对比炙手可热的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显得很“冷”,“那边的地抢着出,这边守着生物医药定位,却招不到好项目。”
有过纠结,还要不要坚持?冷静思考和科学判断之后,园区还是决定坚守生物医药的初心。
直到走过第一个10年后,早期落户的科研院所、企业开始有了成果,生物医药渐渐迎来发展良机,好项目也陆续找上门来。
如今,医药健康作为后起之秀,与信息产业并列成为北京产业升级“双引擎”。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生命谷”已集聚创新型医药企业600余家,科研机构、上市企业、创业新秀、临床医院、专业平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生机蓬勃。
与之遥相呼应,位于京南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聚集12家国家级检定研发机构、3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誉为“中国药谷”。研发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1类新药的北京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药谷”里的一家创新药企,7月初,它的干细胞药物厂房落成投产,崭新的车间就像一座大型实验室,身着白色防护服的生产人员站在超净操作台前,或专注地进行细胞培养,或在高倍显微镜下采收成熟细胞。
“做细胞创新药,我们就要留在北京,北京是我们团队的精神灯塔。”三年间,不时有外地招商部门带着优厚的条件,向董事长刘拥军发出邀请,每一次,刘拥军的回答都是这句话。
“两谷”之中,还有更多专业化平台在服务企业成果转化,加速释放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潜力。
每隔两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都会有一场特殊的“早餐会”,来自园区运营方、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负责人在食物的氤氲香气中谈笑交流,不少合作在餐桌上达成。而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上下游企业也成了“朋友”,产业链协同优势正在释放。
“我第一次参加基地的基因细胞药企沙龙时惊呆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相关领域的公司参与。”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质量负责人施瑞娜,就是在沙龙上找到了生产所需的上游合作方,后来,这一合作方又成了团队二次创业的客户。
身份的转换,体现着园区产业要素的日益集中。“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施瑞娜相信,这是一个最需要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的最好时代。
圆桌论坛
放大比较优势 加速释放潜力
高精尖产业体系是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组成,代表着未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医药健康产业,在这一体系中无疑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未来的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潜力该如何进一步释放?
“如果你听别人的规则,你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追着跑,发展生物医药也是如此。”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高岩看来,北京既要学习国内成熟的产业带,补齐产业生态链短板,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放大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并将其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北京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北京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拥军提到了人才,从研发、临床再到生产,生物医药产业靠的全是人才。“在我的企业里,有很多博士,他们来自天津、河北或者山东,都愿意留在北京,盼着能在这儿扎根。”刘拥军说,人才是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最大优势,北京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出实招留住人才。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平则谈到了北京得天独厚的研发资源。他建议,进一步发挥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更多成果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