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能够带来农民收入提升和改善乡村发展环境,为加速迈进共同富裕形成强大动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长期关注和研究乡村振兴。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正在积极推进“一县一IP”“一县一业”等,“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要求相符合。”
从具体策略看,陈少峰认为,首先要从职业概念上弱化“农民”群体的职业属性,这就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成为工人的职业机会,这背后对应着相应产业的广泛布局,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将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工人和市民公平对待。
其次,要通过农业三产联动,打造产业赋能等路径来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转移支付给农民发放福利。
“转移支付绑定的农民福利要以县域为单位,不能靠村和乡,也不能简单地依靠农产品电商。”陈少峰表示,现阶段推进的“一乡一品”主要还是通过售卖初级农产品,其对就业、增收等带来的作用相对有限。
相应地,要积极通过发展农业文创和农业文创电商等为手段,尽早促成“一县一IP”“一县一业”的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常态。陈少峰强调,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带来可持续的农民收入提升,赋能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中,缩小甚至逐步消除以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为鲜明特征的贫富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绕不开的一道“必答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农村居民增加收入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外,重点在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稳步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除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之外,积极布局产业振兴,对于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至关重要,对通过力促发展解决贫富差距而言有着核心作用。
黄征学认为,通过带动效应广泛的乡村文旅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提高不同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调动各地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让广大乡村地区实现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