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的地区,能够完整真实地反映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有一定规模。历史文化街区大多位于城市繁华的中心区域,体现了城市的传统格局、习俗、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艺、价值观等历史文化特征,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脉。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通过积极构建保护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理念、严格项目管理、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管理促实施、加大保护力度,形成了可认知的天津风貌和规划管理模式,为我国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整体与局部:统筹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保护需要加强规划策略研究的整体性和组织实施的灵活性,全面把握城市和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整体规划和局部柔性规划体系。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天津不仅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宏观规划,还制定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乃至每一处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想,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整体与局部协调”的发展经验。
一方面,“整体性”强调所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应以天津城市建设的统一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都应该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活的补充,从而促进天津传统风貌的整体性和社会生活演进的连续性。通过编制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面全面的保护规划体系,能够在整体层面把握城市建设方向,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天津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面越来越精细,应对策略也因不同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其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如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坚持现代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调发展,坚决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地域性”是指注重“整体性”,尊重不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客观差异,保证规划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在天津市统一发展的前提下,保留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继承其历史文化意义,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保护与利用:保护先行,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不断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城市资源是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满足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首先要“保护”。多年来,天津不断深化和更新保护理论和思想,始终坚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和最大限度保护和真正保护的原则。以历史街区步行系统为切入点,开展了开发大部分历史建筑等几项城市设计试点工作
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过去城市记忆的载体,应该是培育当代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在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资源展示利用的方式和力度提出要求和建议。一方面,要注重发掘和突出历史街区的价值特征,避免缺乏历史基础的仿古建筑、滥用土地资源、破坏文物和商业开发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努力探索当代科学、生活、城市设计与现代艺术元素“古风不泥古”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将现代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融入现代人类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当下与未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和一切生物一样,都处于不断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动态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发展。
天津以动态保护为出发点,既强调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又面向未来,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前瞻性规划”,促进动态保护机制的建立,促进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编制《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解放北路等9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将全面深化和升级,以满足“持续规划”和“前瞻性规划”的需要。
基于现状,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与规划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灵活多样地制定保护方案。建国以来,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念的更新和城市实际发展要求的变化,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体系和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整体拆除改造”模式(以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到“功能置换延续风格”模式(以意大利风格街道为代表),再到“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模式
面向未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要用发展观和动态观制定各种措施。在编制街区保护规划的过程中,应始终运用动态理念。在保护方式上,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在实践规则的制定上,要小规模、小规模、循序渐进地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张静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天津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博物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