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西岸智慧谷占地120万平方米。项目、资金、人才、企业加速集聚,人工智能全球高端“朋友圈”已初具规模。其中43层的AI塔是园区的制高点,也是上海的“知识分子”高点之一。
2020年9月,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带领的上海奇智研究院入驻该塔40-41层。这个新成立的R&D研究所自成立以来,肩负着两项“使命”:聚集顶尖人才和进行突破性的基础研究。
“我相信十年后,在世界五大人工智能研究高地中,知止研究所一定有一席之地;世界顶级人工智能人才最向往的工作场所,知止研究所肯定是其中一个选择。”姚期智之所以敢发出这样的“军令状”,是因为这里正在探索的是AI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创意的项目,从而提前“准备明天”。
深耕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上海智力研究所的PI(学术带头人)吴仪,他的行李箱静静地靠在墙上。一年多来,他每周都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经常在清华大学刚下课就直飞上海。
奇智研究院90后科学家项目是一个强大的算法平台,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因为是通用算法,所以有很多应用场景。“抓瓶子这件事现在普通机器人都可以做,但是连续造块就很难了。传统算法目前无法让机器人做复杂的逻辑推理。”吴怡希望通过算法让机器人更加智能,而不是按照预设的程序运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吴仪正在招募。
“现在我有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我们正在招募自己的工程团队,不久将交付一个大型机房。”吴仪对项目快速稳定的研究进展非常满意。“一年后你会看到世界级的项目展示,第二年大概会有3-5个场景。”
经过一年的建设,像吴仪这样的20多个研究团队聚集在上海奇智研究所。团队负责人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很多都很年轻;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和量子人工智能。姚期智认为,通过计算科学与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和金融等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将孕育和催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一批革命性关键技术,使上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中心之一,并为国家战略产业提供核心理论和人才支持。
“负面清单”式管理,让科学家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探索建立新的R&D机构是上海“科学改革25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R&D机构在资金使用和员工聘用方面给予单位自主权。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表示,在机制和制度上,上海对新R&D事业单位实行“三差一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行政级别不确定、编制不确定、岗位设置和工资待遇不全面限制、全面预算管理。
基础研究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尤为重要。得益于这种全新的制度和机制,在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有了很大的自由。奇智研究院作为按照新的运行机制运行的科研机构,享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不在清单内的东西都可以尝试。管理部每三年对研究所的“绩效”进行一次“小测试”,每五年进行一次“大测试”。
如何保护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又不至于太“飘忽”?上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严进表示,该院专家委员会负责g
首创“学士后”制度,打通AI创新人才培养“闭环”
在姚期智看来,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他们缺乏进入世界级研究机构的机会。学院的初衷之一就是打造一流的AI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吴仪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的“姚班”,后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博士,师从AI大师司徒罗素。Maddpg是他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领域发表的第一篇通用算法,是近五年来该领域顶级学术会议被引用最多的文章。在OpenAI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吴仪回到清华跨学科信息研究所,正好赶上上海奇智研究所的成立。
、李鹏、刘明、龚——目前,奇智研究所聚集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4位院士,以及相关领域的70多位研究人员。
学院不仅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还引进了——的“学士后”制度。那些获得外国学士学位的学生,如果愿意延期学习,可以作为全日制研究生留在研究所做研究。“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的体系吸引了医院里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也很珍惜在这里做研究的机会。”颜进说。
从奇智研究院的玻璃幕墙望出去,奔腾的黄浦江和白色的卢浦大桥尽收眼底。几年后,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闭环”将在这里开启,它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最向往的工作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