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剧场是艺术舞台,是优质的生活空间
翻开SAIC上海文化广场昨天发布的年报,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剧院完成69场演出,179场演出,3部自制音乐剧在全国18个城市巡回演出,演出91场;室外舞台获得首批新空间演艺资格,演出45场;公益活动达到293项,参与人数近4万人,在线点击量超过500万次。该剧院还与SAIC合作出售了16701张公益票。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演艺圈疫情的冲击下,SAIC上海文化广场在探索中实现了盈利。很多“非做不可”的动作,播下种子,慢慢发芽。从昨天开始,《醉后赢家》 《悟空》 《九色鹿》 《缺一不可》 《生死签》等音乐作品相继问世,迎来了SAIC上海文化广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小高潮。2021的性能部分也是第一次发布。同时,疫情期间开放的室外舞台将于今年升级。中国原创音乐孵化计划孵化的第一批作品《南唐后主》 《对不起,我忘了》 《“野路子”音乐会》 《音乐剧系男生宿舍》也将于今年首映。
集市为户外舞台引流
去年疫情期间,SAIC上海文化广场南草坪神奇地出现了一个室外舞台。在剧场上座率30%的红线还没有突破的时候,文化广场开拓思路,走向户外,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户外表演,加上美味的食物传播和时尚有趣的文化博览会,为蛰伏的表演艺术行业打开了局面,为城市的夜间经济注入了活力。
今年室外舞台表演季将于4月10日重新开始,完成春秋两季的表演。5月3日,著名音乐演员凌-将带来一场脍炙人口的演出《演员们的春令营》;文化广场携手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打造《朱丽小姐》、《朱丽先生》;活跃在表演第一线的年轻音乐演员也会带来精彩的舞台对抗。
在新开发的“户外戏剧之夜”板块,上海戏剧学院的《世外》和《种子天堂》,南京大学的《世外》和复旦大学的《故宫里的大怪兽》将陆续上演。" 《赵氏孤儿》的原版是在户外表演的."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兼剧院运营总监张静说。
此外,国内知名青年文化品牌摩登天空将与文化广场携手打造2021年“自然觉醒”系列现场音乐节目,两家机构将于秋季联合推出持续2-3周的户外表演音乐季。大船文化小白亲子嘉年华、樊姬、顾月系列等国内赛事品牌也将进入“2021户外舞台表演季”。“我们的户外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人进行户外表演。剧院的公共服务边界将进一步开放,以创造一个更亲密的城市文化地标。”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袁弘说。
自制音乐剧推向全国
今年,SAIC上海文化广场将带来《蛋壳里的心跳》 《美术馆奇妙夜》 《尘埃落定》 《戏台》 《白鹿原》等10余场音乐表演。音乐剧和舞台剧估计会占到全年演出的70%以上。
文化广场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舞台作品。从4月份开始,文化广场将推出《断金》 《战上海》 《奋斗者之歌》等20余场大型经典剧演出,以及10余部舞剧、跨界作品、节日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文化广场策划了一系列文艺表演活动,包括中华全国文化艺术团杂技剧《浪潮》、《东方红》、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协办的《春之觉醒》、大型歌舞史诗《我的遗愿清单》等。连续13场演出将上演四部红色主题作品。
为了不断提升剧场的创意,文化广场出品的华语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 《生死签》 《南唐后主》将开始新一轮的演出。今年将制作三部新的音乐自制作品,并在年内首映,全国巡演总数预计将超过250场。一直运作至今的原创音乐孵化计划,今年将迎来丰收的一年。两年后
费袁弘说,要使剧场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产品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场地思维转向场景思维,从供给思维转向共同创造思维。
疫情之下的主动转型
武汉于去年1月23日关闭,最后一场演出于当晚《对不起,我忘了》在SAIC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然后剧场停了,舞台空了四个月。去年3月20日,文化广场借助“云”实现了首次在线年会,借助“一个直播”平台吸引了173万人在线观看。很多观众把这次发布会称为“剧圈”的“春晚”。
去年5月29日,文化广场成为爆发后上海最早恢复商业演出的剧院之一,见证了剧院上座率从30%限制到50%到75%的过程,现在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全面开放。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统计了文化广场2017年至2019年的收入情况,发现作为单个剧场,虽然主营业务的售票和出租收入不断增加,但增长空间有限。而且爆发后,文化广场的原创“拳头产品”海外音乐剧的引进受到限制。“我相信文化广场未来需要转型,从寻求‘核心竞争力’到‘核心辐射’。”夏对说道。
文化广场重新开放已经十年了,见证了现代表演和音乐剧领域的各种起伏。然而,十年只是开始。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杰说:“剧院不仅是艺术的舞台,也是优质生活的空间,它应该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广场将探索新的突破,努力发展成为更具影响力的音乐产业发展风向标、文化生态地标、人文精神家园,打造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演艺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