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高手”满天飞?为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文学批评的缺失带来了什么危害?
由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文化报主办的第33届“艺术提问”文化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就“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如何促进文学批评的繁荣”、“文学批评的天赋、勇气、意识和力量”、“文学批评如何帮助艺术学院的创建”、“文学批评的媒体责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理论研究、专家点评和媒体宣传的有效结合,
“现在评论多,赞多,真诚严肃的分析批评少,缺乏‘清理’和‘消除’机制。大量劣质作品混迹于世,泛滥,遮蔽了优秀的代表作,这与舆论和评论领域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直言,之所以现在“大师”满天飞,是因为很多评价缺乏理论依据,甚至被包装。比如季羡林先生多次说,他不是汉学家,就是印度学者。为什么目前精品相对较少,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比较弱。他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还需要面红耳赤,挥汗如雨,在这个过程中,净化思想,理清认识,才能说好说坏,压缩烂作品的土壤和空间。
韩子勇还指出,文学批评和批评要在人才队伍、机制措施、平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目前各种文学奖项的评委大多是创作者。虽然有回避要求,但还是表现出太强的内在性;对于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应该少一些对成果的看法,多一些对艺术的看法,多一些讨论、讨论、辩论,促进修改和完善。
“当我们谈论批评时,我们会产生对抗性的误解。我们觉得批评是不足造成的。我认为应该消除这种误解,正确理解文学批评。”中国国家剧院院长田沁鑫说:“文学批评首先要正直,其次要全面了解作品,肯定创作中的突出之处,重点评论没有‘意义’的地方,这不仅会增加艺术创作者的信心,还会为作品的继续润色指出问题和方向。”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朱东丽提醒,舆论应该更加宽容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在制度、理论、各方面都需要创新,所以希望社会环境更包容,允许试错。
中国文学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提出,文学批评的地位应该提高,要有强烈的新时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要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充满热爱,要真诚地致力于文学批评,不要“掉面子”、“掉里子”,而要实事求是。
文化旅游部艺术司二级巡视员黄认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不要用西方理论来切割中国人的审美;第二,在开展理论综述时,重点关注权威职业的批评;第三,不仅要有对具体作品的文学批评,还要有文学批评和批评来指导创作方向和学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