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通过合理实施疫情防控,稳步振兴电影业,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将率先复苏,成为世界电影界眼中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然而,在2021年春节假期总票房突破78亿元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明显“降温”。
分析票房数据下滑有两点。第一,时间安排有限。电影节“热季”过后,电影宣传力度减弱,观众观影热情下降,票房进入传统“冷季”,数据自然会下降。第二,好电影不多。受疫情影响,电影产品后续储备不足。《你好,李焕英》等作品的人气消退后,能进一步刺激市场,实现票房接力的优秀作品还没有出现。尽管如此,与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电影产业仍处于余机遇的“窗口期”,如何将其转化为“黄金期”是各方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答案无疑是回到电影产品本身。优秀的电影内容永远是核心要素。实事求是的说,每个档期甚至每个月都有票房好口碑好的高质量电影,现在很难实现。一些票房竞争力很大的大型电影,往往要等到更好的时机才上映。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生产力和平均质量跟不上屏幕的增长,跟不上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庞大的中国票房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国产电影跟进,这不仅是对市场潜力的浪费,也是错过了更难弥补的“窗口期”。
面对风云变幻的机遇,我们不仅要有“看得好”的好眼光,更需要“抓得好”的硬实力。中国电影产业有着坚实的供求基础和良性循环。要进一步减少对档期的依赖,培养每天看电影的习惯,通过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寻求更好的发展,不断释放市场红利。这不仅需要从业者在创作端的不断投入和不断提高,也需要市场参与者进一步适应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同时,国内和国际市场都要有高瞻远瞩的布局和优质持久的产品产出。
放眼世界,中国电影业应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从票房“大市场”到电影“大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下中国票房最高纪录的国产电影《战狼2》,在海外票房上并不尽如人意。即使是在“冷季”,比如《阿凡达》等经典海外进口片,多年后依然有巨大票房号召力的原因值得中国电影人思考。在保持和扩大本土票房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建设“黄金时期”所面临的必然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票房吸引力和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从海外引进相关高素质人才,或者通过合拍、合资等方式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优质产品,进一步壮大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实力,在竞争中相互鼓励、相互成长。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潜力,利用好票房红利,把握好疫情带来的电影产业“窗口期”,在化危机为机遇的同时,继续保持“最大票仓”优势,打造属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黄金期”,仍然需要更多创新务实的创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