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参观了河南博物馆,看到了一群乐舞人物。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让‘他们’活着,你今天会讲什么故事?”郑州歌舞剧院导演、舞蹈《唐宫夜宴》创始人之一陈琳说。
不久前,一个5分钟的舞蹈《唐宫夜宴》传遍了网络。身着带有三色元素的tuk裙,“肉嘟嘟”的脸上画着月牙妆“斜红”。在3D和AR技术的帮助下,14名舞蹈演员穿梭于福豪李尊、莲花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形象之间。而虚拟的影像与现实的舞台相呼应,让人身临其境。
这些穿越历史的“美人”都有原型。陈林的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生墓出土的隋代歌舞俑。共有13件作品,包括8个音乐剧和5个舞蹈雕像。
河南博物院二楼展厅,13个乐舞俑的发式和服饰大致相同,黑发红唇,头上平髻,上身窄袖,同色条纹,高腰高胸,胸前系结长裙,缎带下垂飘逸,肩上丝绸,仿佛在表演一场小型的乐舞表演。
只见不同姿势的乐手,坐弹琵琶、五弦琵琶、竖笛、笛子、笛子、钹、钹等乐器,长裙放在地板上,如痴如醉;舞者穿长裙长袖,有的还加了一件罩衫。他们都带着平静而柔和的表情轻轻地跳舞,挥舞着袖子。那敏捷轻快的舞步,似乎不是在四处走动,而是被推着走,有时像湍急的流动的波浪,有时像潺潺的溪流。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个琵琶俑分别演奏的是直琵琶和曲琵琶,演奏方式是横抱,与我们现代琵琶的演奏方式不同,见证了中国传统乐器在乐器造型和演奏技法上的不断演变。”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德水说。
据报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音乐和舞蹈艺术汇集的时期。音乐表演按表演姿势分为“坐不词”和“不词”。坐在班里的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坐办公室艺伎”,主要演奏丝竹音乐。但厅下表演的是《荔步记》,表演者众多,演奏打击乐。
“文化繁荣得益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学习。张生墓出土的这组女性乐舞俑造型完整,为研究隋唐乐舞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音乐俑出土时,他们的衣服是绿色、棕色、红色和黄色的,非常漂亮。”张德水说。
着火的《唐宫夜宴》,把河南博物馆带出圈。根据河南省博物馆的数据,自该节目播出以来,超过60%的游客年龄在35岁以下。00后,来自郑州的女孩石亦菲前来“尝试寻找《唐宫夜宴》背后的秘密”。20岁的朱嘉欣也来看了一会儿。"在我能去旅行之前,我已经预约好几次了."。
对于陈林人来说,《唐宫夜宴》只是开始。“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展示。如何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传播,是文艺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陈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