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林黛玉疯狂文学》走红之后,“小狗文学”又火了。
“春天到了,小狗要去追求有意义的人和事了!”“人生苦短。小狗要为爱勇敢!”这些自称“小狗”或为“小狗”而写的短句,充满了柔情或自怜。“就像肉爪子踩在你心上,留下温暖的痕迹”。
就像之前的凡尔赛文学、无厘头文学等流行趋势一样,小狗文学只是互联网大潮中稍纵即逝的浪花。铁的网络,流水的时尚,当一波网络流行的“文字”被掌握后,无数网友会争相参与这场以“文学”之名掀起的文字狂欢。再加上互联网的裂变传播效应,顿时在网上形成洪流。
在“肆无忌惮、郁郁寡欢”的互联网世界里,或许这些所谓的流行“文学”只是昙花一现的噱头,把它们看成一种文化现象更为恰当。看一下热搜榜,不难发现这些“文学梗”的一些典型共性。
首先,幽默和新奇是互联网文化的背景。《无厘头文学》中的“三人行必有三人”,以及戏仿诗人张躁的诗句“只要想起你这辈子做过的核酸,喉咙里就长出一根棉签”,都是通过夸张、语义重复、戏仿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凸显了网一代幽默风趣的本质。
其次,关心现实的社会实用性不可或缺。以“低调的炫耀”和“低调的炫耀”著称的凡尔赛文学,在向农民工群体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自我调侃”的意味。“听君一席话,如听一言”成为年轻人应对无效娱乐、强行“聊天”的新技能;“你大概是累了,但是对我这么敷衍。”在人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还能保留一丝古典风格的“体面”,说一句“都是我的错”,甚至成功跻身“为人必备语录”之列。
总之,这些“文学梗”向人们展示了年轻人是如何以高情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和束缚感的:他们用对凡尔赛文学的模仿来讽刺拜金主义和虚伪的排场,“悄悄”抵抗物欲对人们心灵的入侵;用一种看似“卖萌”或“装可爱”的小狗风格,表达生存压力和社会恐惧,以及对爱情和纯真的渴望。
对这些“造梗潮”的质疑也很多,有降低社会审美的,有触及瓷器经典形象的。对于以轻娱乐为主的互联网文化生态来说,过于严肃苛刻的批判可能会有“打棉花”的感觉,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更何况其短暂的生命力也不难预料。从乐观的角度来看,类似《林黛玉的疯狂文学》这样的戏仿,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致敬。当年轻人沉浸在“文学梗”的玩笑中时,如果能给予及时的引导,把“造梗”的游戏变成重温和亲近经典的机会,应该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