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日子里,喜剧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而笑声也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正因为如此,每年春晚舞台上的小品都备受期待,各种喜剧综艺节目也常常能满足观众的胃口。2021年,一大批喜剧综艺节目陆续收官,2022年,又一批喜剧综艺节目上线。对于一些喜剧节目,观众褒贬不一。什么样的喜剧能让人捧腹大笑,什么样的喜剧能让人笑中带泪思考,什么样的喜剧值得看一遍又一遍,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喜剧综艺不可能只靠演员的“大腕”,更不可能靠抄袭模仿玩低级套路。
观众有多需要喜剧?以前观众期待春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春晚有小品。而且每年春节过后,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是各大电视台播出最多的,既有当年的新节目,也有往年的老节目,还有很多系列节目在连续播出。随着喜剧综艺的出现,观众对喜剧的热情与日俱增。综艺节目的出现甚至掀起了大众看小品、听相声、关注喜剧模式的新热潮。很多喜剧段子成为网络爆款,一批喜剧演员进入大众视野。
但是综艺节目的消费力在各类节目中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的喜剧综艺互相竞争,无论是演员还是节目都有一定的新鲜感,不断输出的优秀作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随着各大卫视、商业网站等争夺喜剧领域,争相分一杯羹的热潮,各种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包括,一些演员忙于在一些综艺节目中“走来走去”和“刷脸”。老故事来回讲,老段子重复,审美疲劳很快体现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虽然有些演员希望认真对待每一个舞台,努力不断创作出好作品,但综艺节目的快节奏迟早会榨干灵感,最终会黔驴技穷,无奈陷入为老而活的恶性循环。比起一个演员,更可怕的是“偷”别人的钱。模仿、抄袭、套路,最终会消耗喜剧的未来。
从2015年到2020年这几年,喜剧综艺经历了争霸赛和迭代升级。你唱过小品、相声、脱口秀、情景喜剧等等之后,我登场了,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到了后期,喜剧综艺的整体发展逐渐出现疲态。尽管如此,只要观众需要喜剧,就会有人抢着抢占市场。2021年前后,我们熟悉的几大喜剧集团也开始试水喜剧综艺,相继推出了团体合奏。因为前期积累的观众基础,第一把火不播也是意料之中的。客观来说,这些团把专业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尝试,确实贡献了不少包袱和笑点,但和观众的期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原因是观众已经厌倦了一些娱乐化的游戏模式甚至恶搞模式,单纯依靠挠痒痒般的笑声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本质上,这些剧团依靠部分演员的流量积累,套用综艺模式和复制游戏套路,走的是流量变现的老路,效果并不理想。
这几年,我们会突然发现,有些人把喜剧之路变窄了。比如,随着“喜头悲尾”节目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作品刻意煽情,生硬地制造一个悲伤的结局,以此来升华主题。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喜剧综艺节目,也因为“喜头悲尾”的日渐流行而被观众抛弃。原因是什么正如许多喜剧演员经常说的那样,让人哭比让人笑容易得多。综艺节目很快就满座了
事实上,2021年一档以小品喜剧为主的综艺节目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惊喜,其在很多方面的创新引起了热议。比如节目邀请的演员几乎都是没有流量但演技出众的“腰部演员”,改变了“流量至上”的不正之风;呈现的喜剧节目包括喜剧才艺、哑剧、音乐剧、客体剧、独白等。作品不拘一格,以质取胜;把优秀的编剧推到台前,重申“内容为王”;作品突出时代特征,从当下生活中寻求主题和灵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个节目在喜剧综艺出现疲态的时候出现,就像寒冬里的一缕阳光,让人看到希望,期待喜剧的又一个春天。
2022年,播出一些喜剧综艺节目。目前整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要警惕一些老问题的反弹。比如有些节目依靠之前节目积累的人气推出“升级版”。邀请的喜剧演员不小,但几乎看不到好作品,令人失望;也有节目宣称不再使用比赛模式,而是以更轻松的方式进行表演。结果喜剧没看,闹剧倒是不少。尴尬的模式难掩创新的软肋。有句话说得好,“搞笑的时候我们是认真的”,这应该是喜剧演员在喜剧中的共同态度,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观众喜剧,需要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喜剧。综艺节目的最高追求是“真正给观众带来快乐”,喜剧演员要用优秀的作品赢得观众。只有这样,喜剧的未来才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