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听课,与名师互动,一键分享给好友.“通过看视频学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9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到9.75亿和9.34亿。视频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知识传播和科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年轻一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名师开讲引发学习热
“戴老师的讲座太精彩了,太有感染力了!”“幽默的语言表达真的是百看不厌。”"这位老师和蔼可亲,讲课有趣。"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发布的诗歌讲解视频下,网友纷纷留言。在Tik Tok平台上,戴建业拥有超过620万粉丝和超过2253万个视频。
“视频平台上有很多课程供著名法律专家学习。”正在准备法语考试的山东姑娘小张说。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哔哩哔哩很受欢迎,他因幽默的解释和生动的案例而走红。各个刑法课的视频满屏,哔哩哔哩粉丝数超过2190万。
在各种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课程“圈住年轻人”,成为“云上知识热”的生动注脚。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盖奇表示,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以前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或者很少接触某些专业知识的人,现在有了各种选择,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自己充电。
对于老师来说,“桃李满网”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学校班级中年龄和经历相近的学生相比,网络受众有很大不同。如何把知识讲得既优雅又通俗,既严谨又科学,同时又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口味,是一个挑战。“我觉得判断一个人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来,让外行人看得懂,觉得很有意思,愿意参与讨论。”复旦大学教授赵斌表示,视频平台上的“提醒”、赞扬和公开讨论给了他在网上讲课的动力。
在线讲解热点话题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知识超越时空限制,以更全面的视听体验传播,形成教与学的新场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延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知识传播的呈现方式更直观、更灵活,受众学习成本更低,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教与学双方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跨时空的在线交流。融合了教学和社交属性,评论、转发等功能,可以让用户成为新的知识分享者。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发布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增加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完善和加强数字教育培训资源,推进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公平普及。
如何丰富有用的内容?很多互联网平台都大显身手,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哔哩哔哩知识区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科学、法律、心理学、人文、历史、财经、设计等多个门类。Tik Tok“增长知识”话题下的视频总播放量达5562亿次;Aauto Quicker的知识直播节目《快手新知播》邀请了众多经济学家、画家、作家讲解专业知识,总播放量超过700亿次。
人类为什么要上天?为什么要在月球上建立研究站?联合腾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打造“儿童大讲堂”公益项目,以及
“现在中国人非常渴求知识,做科普的意义就是满足大众的求知欲。”科普博主闫博君说,求知欲强是好事,但互联网环境鱼龙混杂,鱼龙混杂。“用我学到的科学知识,可以扩大我们的影响,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起到传递正确科学知识的作用。这是短视频时代做科普的重要价值。”
云上课堂惠及更多人
在知识视频内容大行其道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心过于碎片化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学术严谨性。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叶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为了尽快获得观众的关注,一些短视频的知识内容呈现出简单化、碎片化的趋势。比如像“几分钟看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视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部分观众的知识素养,但它们是“被咀嚼的知识”,千篇一律的解读会减少个性化的思考,影响观众形成系统的知识。短视频制作者需要探索如何系统地传播知识。面对从“文字表达”到“视频呈现”的转变,面对当下的媒介环境和受众的媒介习惯,创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生产优质的内容,更广泛地传播知识。
专家认为,对于当前“伪科学泛滥”的问题,互联网平台除了提高用户自身的鉴别能力外,还应建立更高标准的监管和过滤体系,完善用户反馈渠道,不断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加大优质知识传播者的建设,提供有质量、有品位的视频内容,满足青少年的兴趣和成长需求。
视频平台知识传播的关键在于“内容为王”。未来可以围绕数字化生活、工作、学习和创新的需求,更多利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直播等载体形式,把在线学习资源做得更好更强。还应鼓励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开班授课,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媒体技术,传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断提高网民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