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从“最传统”到“最先锋”
我们看昆曲,不仅仅是欣赏昆曲的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昆曲的故事或者评价昆曲的成就,而应该看到昆曲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我在杂志《中国文艺评论》的采访文章中,用“昆曲不分传统与当代”作为标题,就是为了阐明昆曲不分传统与当代,它演的是人的灵魂、情感和精神。灵魂、情感、精神不分朝代。要在不断的提炼中升华,在涅槃中再生,不断的完善和超越。不能只想着社会能给昆曲什么支持,或者得到观众的怜悯。不能只得到粉丝和热情,只爱惜羽毛不奋进,不能总躺在“珍贵”的遗产里寻找安慰和享受。做昆曲,还是要战胜自己,把高尚的灵魂展现给观众,成为我们的追求。
传统和现代是我们今天为昆曲设定的界限。昆曲没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在我看来,昆曲一直是讲究现代性的。比如《邯郸梦》年汤显祖写的《芦笙》中,张被写进剧中,芦笙和宇文融被用来代表当时的权臣张。孔的《桃花扇》也具有现代意义。是明代汤显祖《邯郸记》的传统还是清代孔任尚《桃花扇》的传统?这两部剧相隔半个多世纪。其实昆曲,包括戏剧艺术,只要能探索社会和人心,都是当代作品。真正的好作品是没有古今之分的。
我写昆曲《1428》的时候曾经写道:“谁说昆曲只能演绎过去的故事,谁说昆曲只能塑造过去的人物,谁说昆曲人只能表达过去的感情。”昆曲《眷江城》的创作,也是一群昆曲人的“逆行”。003010讲述了疫情爆发后,一位医生在没有告诉老母亲的情况下,偷偷报名参加了湖北的急救医疗队,而老母亲也在告诉儿子做饭送饭去医院。母子,为爱而生,为爱而藏.《眷江城》剧组成立后,大家开会讨论。会上,创始人的发言有些“低调含蓄”,有点“躲躲闪闪”,甚至“谨小慎微”,归结为一个字:难。难表演,难设计,难呈现。昆曲如何编排现代戏,如何安排“抗疫”主题?
当然,我们躺在传统中是安全的,有保障的,舒服的,有老师教我们的形体,唱歌,谱子,有专业的技巧可以借鉴的表演,有丰富的可以套用,可以借鉴,可以直接使用的传统节目。是新创作的历史古装剧,还扮演了古人的角色,与昆曲的面貌和表现力相当吻合。
昆曲是不是太美了?在继承昆曲传统的道路上,发展当代题材的创作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吗?我们要成为这种“活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就要做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激活活传创作的传统精神。国学大师王蘧常先生曾说,复古求新,要有“独在高楼,望天涯”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明确继承和创造的思路。现在的传承,目的是成就未来的经典。我们今天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就是活的文化。这也是我在实践中一直在思考的,即“遗产的考古”和“艺术的探索”。我一直在提出和倡导“以最传统达到先锋”,“以最先锋回归最传统”。
《眷江城》创始人说我们的“困难”能和冒着生命危险抗击疫情的医生护士相比吗?希望创始人投身于创造性的工作,多和医生交朋友,在一线体验生活。你要在医院病房里背台词,你要看氧气瓶整理身材,你要穿上防护服“绕场跑”,你要深刻体会医生治病救人的心态。感受什么是紧急,什么是救援,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无能为力,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危险。能不能跟着医生去摸生死边缘,能不能跟着病人去踩命门?这是创作好这部剧的关键。
如果是剧,排练就不仅仅是剧了。而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坚韧和脆弱,感知到无私和大爱,明白他们(医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我跟主演说你是小众选手。《眷江城》,你是医生。在创作和舞台呈现上,我不希望看到你用小众当医生。而是希望你能把昆曲和昆曲以外的一切艺术手段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博士”的新昆曲职业。以后演医生的都可以拿你的新职业做参考。
我们的祖先创造并留下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艺术宝库,我们当代人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照着他们说话”,但也要有“继续说话”的勇气。创建一个新的企业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克服的困难。只有解决了,我们的戏曲才有未来。
角色链接:
柯俊,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长,江苏省昆曲研究会会长。曾获第22届戏剧梅花奖、第11届文华表演奖、首届中国昆曲兰花最佳表演奖、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一名。